正文 鄧小平在三線建設戰略決策的前前後後(下)(2 / 3)

1965年12月,鄧小平等在渡口市(今攀枝花市)先後視察了一鋅礦、蘭尖鐵礦、弄弄坪廠址。他代表中共中央批準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建設方案。他認為,“煤鋼聯盟,中心是煤”,“攀枝花是得天獨厚的好地方”。在弄弄坪建廠,是非常理想的。在視察昆明鋼鐵廠時,他指出:雲南的發展重點,從長期看,是有色金屬,因為雲南這方麵條件特別好,“寶”很多。雲南要搞成一個有色金屬省。他說:“攀枝花、盤縣、水城的條件,肯定比酒泉好。”還說:“這裏的條件太好了”。“西南少鐵,就不是硬三線。”可以考慮在水城、盤縣多搞點火電,可以就地消耗煤。在周恩來、鄧小平等直接領導下,經過幾年艱苦奮鬥,攀枝花鋼鐵基地終於在1970年7月1日建成出鐵,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基地。

鄧小平說:三線建設要抓緊,農業這個基礎不能放鬆。你們很辛苦,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我到現場看後再說話。少數民族參加三線建設勞動是一件好事,既解決了三線建設人員不足的問題,又解決了少數民族生活困難的問題。這就是軍民大聯合共建三線。“搞三線建設就應當吃點苦。”

12月5日上午,三線綜合調查和選擇廠礦的工作會議召開,中共中央各部委、西南局、三線建委、四川、雲南、貴州、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及各大設計院負責同誌、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等200餘人參加。程子華彙報了三線建設調查研究和選擇廠礦的綜合情況。呂正操彙報了成昆、川黔鐵路規劃設計和施工情況。川、雲、貴三省彙報了各自三線建設項目及投資的情況。

1965年12月,鄧小平會見外賓在談到國內問題時,概括說:我們正在做的兩件事:“一是建設,一是備戰,建設同備戰結合起來。”在工業方麵,現在可以說我們比較懂得怎麼樣搞工業了。

在全軍政治工作、全國工業

交通工作會議上提出

進一步開展三線建設的任務

1966年1月,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鄧小平分析了形勢,進一步提出了開展三線建設的重要任務。關於國際社會中的戰爭因素,他指出:去年變化相當大,是大動蕩、大改組、大分化的一年。實際上,戰爭在很多地方存在著。大仗會不會打起來?這有兩種可能,一個打得起來,一個打不起來,要做打得起來的準備。遲打、早打也是兩種可能,也要做早打的準備。“我們就是教育人民不要怕戰爭,而且積極地準備,這樣就立於不敗之地。”

關於國內備戰形勢,鄧小平指出:備戰這個綱一直到毛主席指出以後,特別是提出搞大小三線的問題以後才提起來。現在提戰備,不是當作一般工作來做,而是提到戰略指導思想全力以赴來搞。“我們大小三線一抓,不僅國防上意義大,建設意義也是很大的。”整個全民的備戰,整個建設的備戰,都已貫徹到今年開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裏麵了。

關於軍隊建設問題,鄧小平指出:一旦天下有事,將來仗打得好不好,要靠軍隊,要靠軍隊與人民結合。全國學習解放軍,軍隊工作就必須搞好。戰爭是政治,戰略指導思想本身就是個政治。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是什麼?是政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是政治,是戰略原則。基本上來說,我們是打政治仗。我們全民皆兵本身就是政治。解放軍的戰鬥力是建築在政治思想上麵的。

2月,鄧小平和劉少奇、周恩來等聽取關於三線建設情況的彙報。鄧小平在講話時概括道:1964年“提出建設三線、加強備戰,這是調動所有企業積極性的一個大問題。一提支援三線,沒有二話講,積極得很”。不過,我們在好的形勢下,要更加注意冷靜地估計形勢,這是過去經驗裏很重要的一條。

2月26日,鄧小平在全國工業交通工作會議、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他回顧說:三線建設問題,後來主席提了。應該說,我們遲搞了兩三年。如果以此為綱,調整會更好一些,大家的勁頭會更大一些,成績也會更大一些。三年調整,沒有看到大的方麵,零打碎敲,處於被動。三年調整的消極方麵就在這裏。主席提出三線建設,批評我們忽略了,這是個錯誤。去年的工作為什麼比一九六四年搞得更好?三線建設這個綱提起來了,很重要。早提起“綱”來,可能更主動。一提搞三線,各行各業都很努力,奮發圖強,沒有二話講,給任務感到很光榮。這樣說,並不等於不要調整,而是說對三年調整也要一分為二。

他強調:“立足國防的戰略布局,才開始抓。不把立足國防的戰略布局搞好,心是放不下的。”他結合蘇聯在衛國戰爭中的經驗教訓時說:我們要接受斯大林的教訓,當時,他準備不足,開始沒有打好仗,犯了錯誤。現在看,也不完全是這樣。那時蘇聯的鋼還有三分之一在後方,在烏拉爾;1800萬噸鋼,有600萬噸在後方。我們現在連三分之一也不到,不是主席抓,一旦打起來,犯的錯誤不會比斯大林小。生產鋼,不容易,蘇聯在戰爭期間拚命生產,才由600萬噸增加到900萬噸。我們才開始生產。

鄧小平提出,其他各行各業,三線也很少。國防工業多一些,但那也是張起嘴巴吃東西的,工業的“糧食”還是靠一、二線,主要是靠一線,二線也不強。“立足於國防的戰略布局,是個大問題,現在才開始抓,隻要全國努力,是有希望搞好的。”

五年計劃,長遠規劃,1966年計劃已經定了。現在也不必修改,肯定要超過。因為1965年工業總產值的預計數字小了,原來計劃比預計增長12%,大家努力,力爭超過。超過好嘛!同實際數比隻增長8.7%。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開門紅,有什麼不好!我看12%也會超過的。農業,最近雖然普遍下了雪,但是比較小,北方8個省還是旱得厲害,天老爺不幫忙,怎麼辦?提8個省是重點,南方不滿意。8個省很要緊,不滿意不行,不這樣辦,你得拿糧食來供應這8個省。糧食靠進口不行,已經訂到500萬噸了,不少了,躺在進口身上,危險得很啊!

鄧小平認為,就全國的戰略布局說,第三個五年計劃要以建設大小三線為綱。各省把自己的小三線搞起來,也很重要。從長遠來說,對工農結合、消滅城鄉差別都有好處。小三線,比如贛西、湘西、閩西等等,這些地方搞起來,會使工業布局更加合理。到處都有點底子了,空白點少了,發展就會更快。

長遠規劃以三線建設為綱,重點搞什麼?過去有個提法,叫兩個“拳頭”,毛主席加了一個“屁股”。什麼叫兩個“拳頭”呢?一是國防,一是農業。拿什麼為這兩個“拳頭”服務呢?一個“屁股”,就是基礎工業。基礎工業搞不好,其他都上不去。在最因難時期,國防工業也沒有放鬆,原子彈搞出來了,導彈也搞出來了,其他方麵也都有所前進。能力大了,一分為二,搬到大小三線去,不是很好嘛!既完成了計劃,又支援了三線。把能力儲備起來很好,國防工業也要注意儲備能力。總之,要有長遠規劃。現在輪廓有了,綱提起來了,兩個“拳頭”,一個“屁股”,要搞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