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視劇不能承受之重(2)(1 / 1)

行業觀察

混搭新元素迎合現代觀眾

比起傳統文學的改編,網絡小說有著受眾更加明確、情節更符合現代觀眾口味的優勢,因而網絡小說的改編,在收視方麵失手的比例要遠低於名著改編。

比如今年的《何以笙簫默》,盡管拍攝品質讓人不敢恭維,但仍然阻擋不了書迷和粉絲們對該劇的趨之若鶩。而名著的改編,一方麵要顧及原著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特點,又要照顧到如今電視觀眾的收視習慣以及審美口味。

《紅高粱》在改編上則走了另外一條路。編劇趙冬苓、管笑笑等人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包括縣長朱豪三、九兒的大嫂、九兒的初戀等可圈可點的角色,令情節極大豐富起來,觀眾看起來也毫無違和感。

劇評人王瀟瀟表示,為了貼合觀眾喜好而進行的改編並不意味著消解原著的文化力量。“反觀《紅高粱》,它的成功正是由於在精神內核上與莫言原著保持一致,將人性的張揚、強悍的生命力和狂野的精神著重體現,而在劇情上做了較大改動,加入了多條情節線,在敘事上著重於寫實風格,改變了原著和電影版中的寫意風格,這樣的改編更加通俗易懂,又不會令創作者一味被原著精神牽著鼻子走。”

作家觀點:

莫言:“小說家為影視提供的不僅是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種意境、思想價值、文學藝術的意蘊。”

嚴歌苓:“文學與影視劇本的創作,在外行看來,就是一種事物的兩種不同形式,都屬於文字寫作,都在講故事。但在內行看來,卻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不同事物。也就是說,它們創作的理念不同,表現的形式不同,文本的結構不同,對運用文字的要求也不相同。拿《四十九日祭》來說,雖然沿用了《金陵十三釵》裏麵的人物、關係、線索等,但作為電視劇,它需要把小說當中暗場處理的東西全部變成明場,使它更具戲劇化。”

王安憶:“現在的電視劇口號都是顛覆。可是你既然要顛覆,完全可以自己寫一個,幹嗎還要用《長恨歌》這個名字呢?在我眼裏,新版話劇《長恨歌》沒有任何修改的必要。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人,我一直追求的是不變、永恒。”

趙凝:“純文學改編電影形式上會吸引大眾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故事文學性,讓電影更有厚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