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最常見的心理疾病(2 / 3)

抱怨頭痛、背痛或是胃痛,且認為任何藥物都沒有效果(當身體上的不適將抑鬱症的症狀掩蓋時,這種情況稱之為隱性抑鬱症)。

便秘。原本排便正常的老人會變得難以排便,嚴重可閉結一周,同時還會伴以種種消化障礙,如食欲大減甚至完全不思飲食,有的還出現腹脹、口臭等症狀。

心血管異常。老年抑鬱症患者常出現血壓升高、心率中快或某些冠心病症狀。

抑鬱症出現的症狀一般會周期性發作,時重時輕,即使在同一天中,輕重程度也有不同,一般來說,上午較重,而晚上較輕。隨著病情的發展,精神障礙也會越來越明顯,表現為:強烈的孤獨感和沮喪感,記憶力、判斷力、決斷力和學習能力大大下降,愛哭泣,不願見人,還可能有越來越強烈的自殺企圖甚至開始實施輕生計劃,最後極可能釀成災難性後果。

抑鬱症雖屬“疑難病症”,但也絕非不治之症。同其他生理性疾病一樣,抑鬱症重在預防,出現症狀時要積極進行心理和藥物上的治療。

您該做什麼?

全麵評估。有75%的老人並不能依靠藥物得到幫助。醫生一般會為患上抑鬱症的老人作一個全麵的健康評估,如癌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看看這些疾病以及治療高血壓、關節炎、心血管病的藥物是否對抑鬱症有影響。一旦排除了疾病及藥物副作用的可能性,他就會建議采用心理療法。

與人交談,遠離悲傷。這也是醫生最常用也是最推崇的一種心理療法。包括讓專業的心理治療師與患者交談,讓老人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加強克服生活的勇氣等。同時,安排家人和朋友與老人聊天,輕微的抑鬱症患者在經過幾次這樣的專業交談後,症狀會有所減輕。

服用藥物。如果不進行治療,嚴重的抑鬱症會使老人身體變得虛弱,使老人原有的疾病更加惡化。目前,每年都有10餘種療效明顯的新藥出現,一般按療程服用後抑鬱症狀即會減輕或消除。

定期複診。老年抑鬱症極易複發,症狀的消失並不意味著終結治療。因此,患者應在臨床症狀完全消失後仍繼續服藥一年,並堅持定期複診。此外,多多參加健身、文娛活動,多交朋友,盡量使老年生活豐富多樣,並學會排解煩惱,也可對防止複發起積極作用。

在醫學方麵,老年抑鬱症一直被認為是一個難題,因為治療往往很難奏效。醫生首先會對患者進行認真評估,明確哪些因素會導致治療失效,腦血管疾病可能是治療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證實,電休克療法、合用鋰鹽和幾種藥物序貫療法有望解決這一難題。

醫生可能做什麼?

醫學評估:無論采用哪種藥物,老年抑鬱症患者的預後通常較差,標準的抗抑鬱治療對1/3的患者無效。治療後,對難治性病人進行係統的再評估尤為重要。一般來講,醫生會從藥物的劑量、療程、依從性等方麵評估治療是否恰當、充分。許多心理及生物學因素也可影響維持治療,如與社會隔絕、與護理者關係差、甲狀腺機能異常和頑固性疼痛。

換用不同類型的抗抑鬱劑:包括單胺氧化酶抑製劑(MAOI)苯乙肼、文拉法辛、呱醋甲酯、去甲替林等抗抑鬱藥物都是常用的藥劑。

抗抑鬱劑合並其他增效劑:臨床研究顯示,對65歲或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三環類抗抑鬱藥和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聯合治療效果明顯(有些病人還可加用鋰鹽)。

電休克療法:一項開放研究比較了電休克療法與去甲替林聯合奮乃靜治療伴發精神病性症狀的老年抑鬱患者的療效。藥物治療6周後,無效的病人加用鋰鹽。結果顯示,電休克療法組有效率高達88%,而藥物組隻有50%。

抑鬱的老人和自殺

與一個試圖自殺的年輕人相比,老年人較少談論自殺,而是直接采取行動。

當您知道這件事時,您可能會對此感到驚訝。例如,25%的老人試圖自殺時獲得成功,而僅有0.5%~1%的年輕人在自殺中獲得成功。所以,如果您自己或者老伴出現了抑鬱症狀,應在兒女和家人的陪同下及時進行醫學檢查和治療。

一些老年人把抑鬱症看作是自己的道德失敗,或者來源於神經衰弱,或認為出現這種狀況是對自己在年輕時犯下的錯誤的一種懲罰。他們不願相信自己患了抑鬱症,更不願去看醫生。這個時候,必須讓他們相信抑鬱症是一種疾病,而且很容易治療,並不反映個人的道德狀況,而且所有權威報道都認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對老年患者都有效。不要等到到了自殺的地步才開始治療。

(三)恐 懼 症

恐懼症是神經官能症一類的症狀,它是一種較輕的心理或精神障礙,但還不是精神病。與抑鬱症相比,患上恐懼症的老年人心理臆想程度更重,整日陷入一種“自我催眠”的情緒當中。

一般來說,性格內向或者本身有抑鬱症的老人更容易患上恐懼症。他們時常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心理,處處膽小拘謹,總感到忐忑不安。這種現象發展到嚴重時,老人會自感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焦躁煩悶,甚至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境地,也會由此而引起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食欲減退和頭痛失眠。

識別老年恐懼症:

對鬼怪的恐懼,世界上並沒有鬼神,但有的老年人自述曾經見過,這實際上是由心理學上所說的錯覺和幻覺所造成。

對疾病的恐懼,看到同伴或朋友患上某種疾病,心裏感到害怕,總是臆想自己會患上各種疾病;看到電視藥品廣告下意識地想到自己也會患上這種病。

對食物的恐懼,有的老年人不敢吃水果,認為上麵有殘留農藥;有的老年人不敢吃雞,因為怕得癌症;有的不敢吃雞蛋,怕膽固醇增高使血管硬化;有的不敢吃花生,因為怕吃到變質的花生也會誘發癌症。。。。。。

不敢對兒女提出完全正當的要求,因為害怕他們嫌棄自己。

很少出門,從來不坐車,因為害怕發生車禍。

在家中不敢使用煤氣灶,因為害怕煤氣中毒。

不敢看電視,害怕身體受輻射線傷害。

不敢使用電腦,以及一些高科技電子產品,對科技產品總是有一種恐懼。

對這一類老年恐懼症的治療,必須以心理方法為主,適當輔之以藥物治療。最為重要的,是與人交流,幫助自己培養起樂觀、向上的性格,減少其焦慮和緊張的情緒,還要破除迷信思想,相信科學。

(四)疑 病 症

老年疑病症屬於恐懼症的一種,就是以懷疑自己患病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神經性的人格障礙。到了老年階段,老人的生活狀態相對穩定,身體健康便成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而關心程度過重就導致了恐懼的產生,總是懷疑自己得病其原因是害怕自己得病。

疑病症的發生與老人的性格、年輕時期的經曆以及外界的不良刺激等因素都有關係。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固執死板、謹小慎微的人最容易產生疑病症。

有的人以前患過某種疾病,一旦出現不適就懷疑舊病複發;有些老人以往接觸過疾病的環境,例如家庭中有人患過病,或者親密的家庭成員在患者成長的關鍵時期去世或者在童年時家人對患者漠不關心等,這些早期的不幸經曆對患者造成心理創傷,引發疑病。

外界的一些不良刺激也會加劇老年人的疑病傾向。例如,耳聞目睹自己社交範圍內的老朋友或老同事患病或死亡,有疑病傾向的老人便往往會聯想到自己,因而變得憂心忡忡。在求醫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刺激,如醫生的診斷失誤或治療失當,或者醫務人員使用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都可能促使老年人疑病觀念的產生。

識別老年疑病症:

長時間相信自己體內某個部分或某幾個部分有病。

對自己的身體變化特別敏感,警覺,一旦出現一些微小的變化(如咳嗽、某部位疼痛等),就會自我暗示是患了某種疾病,且會不自覺地加以誇大和曲解,形成患有嚴重疾病的證據。

與人交談時最喜歡談論“病情”,常常感到煩惱、憂慮甚至恐慌,其嚴重程度與實際情況極不相符,對自己的病症極為焦慮,別人勸得越多,疑病就越重。

經常看醫生。求醫時對病情的訴說不厭其詳,甚至喋喋不休,從病因、首發症狀、部位、就醫經過,均一一介紹,生怕自己說漏一些信息,唯恐醫生疏忽大意。

經醫生作了全麵的身體檢查,即使結果證實一切正常,仍不能相信事實,醫生的再三解釋和保證不能使其消除疑慮,甚至患者會認為醫生有故意欺騙和隱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