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冬雪雪冬小大寒(1)(1 / 3)

冬季六節氣是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時節草木凋零,冰凍蟲伏,自然界萬物閉藏。順應其時節,人體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也就是說人們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控製自己的精神活動,把神藏於內,而不要暴露在外。因此,冬季養生,要著眼於“藏”。“神藏於內”,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有益身心健康。一般來說,在冬季六節氣欲達到“藏”之養生目的,飲食上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B1、B2的豆類、乳類、花生、動物內髒等,飲食宜減鹹而增苦,以養心氣。

冬季六節氣飲食進補的基本原則

冬季六節氣飲食進補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陽護陰為根本,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具體講飲食進補應遵循以下4項基本原則。

1.增加熱量冬令時節,寒氣逼人,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更多的熱能來維持。中醫學認為,冬季應是人體陽氣潛藏的時候,也就是說,人體的生理活動因冬季氣候特點的影響而有所收斂,並將一定能量貯存於體內,以為來年的“舂生夏長”做好準備。與此同時,又要有足夠的能量來維持冬季熱能的更多支出,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現代營養學研究證實,在低溫條件下,人體熱能消耗有明顯增加,主要是由於基礎代謝增高、出現寒戰及其他不隨意運動、防寒服裝負擔及其限製活動所引起的能量代謝率上升所致,這些都已得到生化代謝方麵的證明,如甲狀腺功能增強、去甲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而提高氧的攝取量等。熱能消耗增高的幅度則常因實際曝寒情況而有較大出入。有國外報告說,同一勞動強度的人每日熱能需要量在33℃時為J2958千卡焦,而在一35℃時則增加到20482千焦。有人對我國50年代南方、中部和北方居民的熱能需要量的調查分析表明,除體格因素外,由於環境溫度的影響,北方比中部和南方居民熱能需要量分別高出5%和7%~8%。

2.少食成,多食苦冬季六節氣在飲食調養方麵,中醫認為應少食成,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從祖國醫學五行理論來說,鹹勝苦、腎水克心火。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禦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裏所說:“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3.適當“吃冷”有益健康在嚴寒的冬季裏,若能適當地吃些冷飯,涼菜和喝些涼開水,不但對身體無害反而會有益。主要方式有:

(1)去“火”

人體肺腑火盛無論冬夏均可產生,而冬天“上火”的現象似乎還更多。冬天外界氣候雖冷,但人們穿的厚,住的曖,活動少,反而會造成體內積熱不能適時散發,再加上冬令飲食所含熱量較高,所以很容易導致胃肺火盛。但冷飲隻能起到帶走體內一部分熱量的作用,治表不治根,所以不妨再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蘿卜,蓮子、鬆花蛋等。

(2)吃點涼菜

冬天人們喜吃油脂多、高熱量的食品,而又活動少,易發胖,吃些涼菜,它迫使身體自我取暖,這會消耗一些脂肪,從而達到減肥目的,確保健康。

(3)喝涼開水

俄羅斯學者研究證實,喝涼開水對人體好處極大,若能經常飲用涼開水,有預防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膚病之效。科學研究表明,一天中定時喝杯涼開水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養生保健法。尤其是早晨起床喝杯涼開水,能使肝肌解毒力和腎髒排洗能力增強,促進新陳代謝,加強免疫功能,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肌梗死。

4.因人而異,辯證施食人的體質各異,其陰陽盛衰、寒熱虛實偏差相當大,囟此,冬季六節氣飲食亦應因人而異,辯證施食。陰虛之人應多食補陰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乳品、蔬菜、水果、魚類等清淡食物;陽虛之人應多食溫陽食品,如韭菜、狗肉等;氣虛者應食人參、蓮肉、山藥、大棗等補氣之物;血虛者應食荔枝、黑木耳、甲魚、羊肝等;陽盛者宜食水果、蔬菜、苦瓜,忌牛羊狗肉、酒等辛熱之物;血瘀者宜多食桃仁、油菜、黑大豆等,痰濕者多食白蘿卜、紫菜、海蜇、洋蔥、扁豆,白果等;氣鬱者少飲酒,多食佛手、橙子、柑皮、養麥、茴香菜等。

冬季六節氣飲食還應隨職業不同而進行調整。腦力勞動者平常應適當吃些健腦補腦的食品,如核桃、芝麻、金針菜、蜂蟹、豆製品、鬆子、栗子等。不宜多吃糖和脂肪,否則易造成體脂過多、身體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