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楂葵飲料
【原料】生山楂30克,葵花子15克,桃仁10克,紅糖30克。
【製作】將原料一齊入鍋,炒至葵花子香熟時,加水800毫升,煎煮1小時,去渣,取汁液約500毫升,加紅糖熬化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3)菊花酒
【原料】菊花50克,白酒500克。
【製作】將菊花洗淨去蒂,放入瓶中,倒入白酒,密封浸泡10天至半月即可。
【功效】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平肝潛陽。
【禁忌】素體寒涼者慎食用。
(4)荸薺甘蔗飲
【原料】荸薺250克,甘蔗500克,紅蘿卜250克。
【製作】荸薺洗淨切片,甘蔗劈開切段,紅蘿卜洗淨切塊,同入水煎煮J小時,待涼即可。
【功效】清熱解表,去毒消腫。
附:立秋習俗:飲香薷飲
明清時期,立秋日防病已成為中原民俗的重要組成內容。《帝京歲時紀勝》上說:立秋前一天,要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到立秋日合家飲之,“謂秋後無餘暑瘧痢之疾”。香薷飲是中醫一個有名的方子,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樸三味藥組成。本方主要用於治療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以發熱惡寒、頭痛身重、四肢倦怠、心胸煩陬腹痛吐瀉等等。方中香薷能解表敝寒,祛署化濕,白扁豆能健脾化濕,和中消暑,降濁升清,厚樸可行氣寬中,除濕散滿。三藥配伍煎服,對因於暑熱或感受寒濕而引起的畏寒發熱、頭痛頭重、吐瀉腹痛等症,既有治療作用.又存預防作用。所以人們在立秋前一天便紛紛到藥鋪買好這些藥,煎好後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時涼飲。可以說,立秋時飲香薷飲,消除暑濕,預防感冒,是我國古代人民防病知識在民俗中的體現。
處暑進補食譜
處暑時節,氣溫逐漸下降,雨量減少,空氣中的溫度降低,燥氣開始生成,人們會感到皮膚、口鼻相對幹燥,所以應注意預防秋燥,飲食應以甘寒汁多為佳。“處暑寒”這個時節的進補食譜擇優介紹如下。
1.菜肴類進補食譜(1)百合冰糖燉鯽魚
【原料】鮮百合100克(幹品減半),冰糖60克,活鯽魚1條。
【製作】將鯽魚活殺,洗淨,人鍋內加水適量,燒開後加黃酒1匙,倒入百合片、冰糖,改用文火燉熟,分兩次服食。
【功效】益氣安神,滋陰補陽,宣肺消炎。
(2)炸紫菜魚片紮
【原料】魚肉400克,1枚雞蛋的蛋清,麵粉1/4杯,紫菜數張,鹽,酒少許,檸檬汁、白蘿卜(磨碎成醬)各少許,醬油、辣椒粉適量。
【製作】將魚網洗淨,瀝幹水分、切成片,加入醃料醃約15分鍾。將蛋清打入碗內,攪拌至泡沫,摻人麵粉拌勻,然後放入醃好的魚肉蘸一蘸,並用紫菜在中央包卷成帶狀;燒鍋下油,將包卷好的魚肉炸至呈金黃色撈出,瀝幹油,上盤,伴以蘸汁料進食。
【功效】滋陰補陽,和血健腎,光嫩皮膚。
(3)菊花鱔魚
【原料】粗活鱔魚1斤(兩條),白糖2兩,番茄醬1兩,幹澱粉1兩,黃酒、白醋、食鹽、蔥、薑、濕澱粉、麻油、蒜泥各適量,花生洫2斤。
【製作】鱔魚宰殺、剖腹去內髒,去骨去皮,切成2寸5分長片塊,用刀頂頭斜批成兩片(末端不批短),再直切成條狀(一頭不切斷),加黃酒、鹽、蔥、薑浸漬起來,然後再逐個排上幹澱粉;將番茄醬、白糖、白醋、濕澱粉一起放入碗內,加適量水調成芡汁。
燒鍋置旺火上燒熱,鍋內倒油1斤,燒至八成熱,將鱔魚抖散人鍋炸至金黃色,撈出裝盤,鍋內留少許油,投入蒜泥煸炒出香味,倒入調好的芡汁燒沸後淋入麻油,起鍋澆在菊花魚上即成。
【功效】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
(4)百合汽鍋鴨
【原料】新鮮百合300克;鴨1隻,約3斤;黃酒、鹽適量。
【製作】新鮮百合洗淨、濾幹。鴨活殺,去毛、剖腹,洗淨切塊,放入盛有清水的鍋內,煮開後撈出,洗淨。將鴨塊和百合混勻後放入汽鍋內,加黃酒二匙,撒入鹽適量。將汽鍋放在盛水的鍋上,用旺火汽蒸四小時,至鴨肉酥爛。
【功效】滋陰補血,清降虛火,斂肺治咳。
(5)鯽魚砂仁
【原料】鮮鯽魚1條(250克左右),砂仁(研末)3克,油鹽適宜。
【製作】將魚去鱗、鰓,洗淨,油、鹽、砂仁末拌勻放入魚腹,用豆粉封住魚腹刀口,置於盤中,蓋嚴,隔水蒸熟。
【功效】滋陰補陽,和胃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