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秋處露秋寒霜降(1)(1 / 3)

秋季六節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薑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飲食的滋養不但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當食物中的營養素(中醫稱之為“水穀精微”)轉化為人體的組織和能量時,更是滿足生命運動的物質保證。所以,為了能夠保健防病,我們應重視使日常的飲食和秋季的變化相適應。

秋季六節氣飲食進補的基本原則

秋天,是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幾個節氣,並以中秋(農曆八月十五)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

從秋季六節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改變。因此,秋季六節氣養生皆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不應耗精而傷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其時節的飲食進補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飲食要“少辛增酸”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為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髒的功能,抵禦過盛肺氣之侵入。根據中醫營養學的這一原則,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薑、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2.滋陰潤肺以防燥根據中醫觀點,秋氣燥,肺應秋,燥氣易傷肺,導致肺陰虧損不足。秋季除多喝些開水、淡茶、菜湯和果汁飲料及豆漿、牛奶和其他豆製品、新鮮蔬菜瓜果以外,還可選擇多進食些具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作用的食物,正如《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也可根據辨證,選擇補陰潤燥的藥物,如北沙參、女貞子、黃精、當歸、熟地、枸杞子、桑椹、百合、玉竹、麥冬、石斛、天花粉、何首烏等及“仁”類的藥物,如核桃、芝麻、花生、杏仁、火麻仁等進行調理或調製一些藥膳,如《耀仙神隱》中就主張人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其他如大米百合粥、芝麻粥、核桃粥、花生湯等,既補充營養,又能達到養陰潤燥、潤腸通便的目的。

3.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蔬菜、水果性屬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之功能。所含大量水分,可補人體津液,包含豐富的Vc、V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改善和調節秋季六節氣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髒的清肅之性。

秋天吃瓜果,要謹防秋瓜壞肚。譬如,在夏天,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

4.食物多樣、營養平衡、細嚼慢咽營養學家指出,隻有食物的多樣化才能供給人體全麵的營養。如穀類,主要供給熱能和維生素B;豆及豆製品,主要供給植物蛋白質;蔬菜水果,主要供給維生素C、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等。秋季六節氣更應要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營養的平衡,才能補充夏季因氣候炎熱、食欲下降而導致的營養不足,特別應多吃耐嚼富於纖維的食物。進食時,應細嚼慢咽,既利於食物的充分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完全吸收,又能通過纖維食物保持腸道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潤燥,達到防治秋季咽喉幹燥、腸燥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目的。

秋季六節氣宜食食物

秋季六節氣氣候幹燥,易傷津液,在這個季節吃的食物應遵循秋季六節氣飲食進補的基本原則選擇辛涼生津潤燥的食物,以達到養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適宜秋季六節氣的食物如下。

1.糧食類宜食食物(1)大豆

大豆營養價值較高,含有蛋白質、脂肪、鐵、磷、鈣以及維生素A、B、C、D等。其中所含鐵質不僅量多,而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500克毛豆中含鐵13.4毫克,而正常成人每天有10毫克的鐵,即可滿足身體需要。黑豆有祛風除熱、調中下氣、活血、解毒、利尿、明目的功效;黃豆有寬中下氣、利大便、消腫毒的功效。腹脹多虛空者及脾胃虛弱者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