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說,大多數疾病的病程中,脾胃功能是減弱的,食欲大多呆滯,對此必須特別注意;即使是與病症相宜的飲食,也應適當控製,切忌進食過多,反而增加脾胃負擔,以致不能消化而使疾病加重,或愈而複發即所謂“食複”,或引起其他病症。對於虛弱的病人,雖然很需要在飲食上給以調補,但由於其脾胃功能衰減,因而不能以滋膩厚味來滋補,應給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補養食物,以促進食欲,逐漸增強脾胃功能。
總之,應根據病人脾胃消化、吸收、運化的功能狀態而給予不同的膳食,這是辨證配食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在辨證配食時,要根據病證的陰陽、虛實、寒熱,根據《內經》中提出的“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治療原則,分別給予不同的飲食治療。對虛證,要注意區別是陰虛還是陽虛而給予補養的食品,陽氣虛弱者應該甘溫益氣,以便陽氣旺盛,陰精虧損者應該補益精血,以使陰精充足;陰虛火旺者宜用甘涼清補(清補的食品主要有山藥、蓮子、百合、冰糖、桑椹、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綠豆、鴨、甲魚、蚌肉、鴨蛋、麵筋、牛乳、薏苡仁、粳米、小麥等),陽虛畏寒者宜用辛甘溫補(溫補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狗肉、雞、鴿、鱔魚、海參、淡菜、荔枝、桂圓、核桃、板栗、紅糖、胡蘿卜、糯米等)。對於實證,則要辨別是哪種實邪,如病由熱邪引起,要給予清涼的飲食(如西瓜、鮮藕等),如病由寒邪引起,就要用溫熱的飲食(如幹薑、羊肉、紅糖等)。
再次,還要辨明疾病屬於哪一髒腑,根據病症所在的髒腑采用不同的飲食進補方法。如《靈樞·五味》曰:“脾病者,宜食糯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茸;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采、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這種依據髒腑辨證進行配餐的飲食方法,並非雜亂搭配,毫無原則的,而是以中醫五行生克為其理論基礎的。例如牛肉、棗、葵等既用於脾病又用於肝病,這是由於甘可入脾補脾,而甘味又可以緩肝之苦急,不致使肝木偏旺而克脾土,從而使脾病得以康複。
此外,曆代的勞動人民還在實踐中總結了不少對某些疾病具有特殊效果的食補方法,如蔥白、豆豉驅散風寒,馬齒莧治痢疾,鯉魚、赤小豆利水等,都可以根據病情適當選用。以上所舉飲食進補的例子說明,在實際工作中如能掌握辨證配食這個食補原則,就能靈活變化,應付自如。
(3)性味辨解
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療作用,是因為它們與藥物一樣,本身也有性味的偏勝。我們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針對疾病的性質,采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祛邪扶正,使陰陽平衡,恢複健康。
藥有藥性,食物有食性,食陛和藥性一樣,可分為四氣(或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熱溫涼、辛甘酸鹹苦。但是,食物的四性不如藥物的四性分得那麼清楚,一般隻分成溫熱性和寒涼性兩大類,而介乎兩大類之間者則歸入平性(即不冷不熱之類)。食物之溫熱寒涼,是根據它們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來決定的,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食物屬寒涼性(如發熱時食用的西瓜、梨或荸薺等),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食物一般屬於溫熱性(如陽虛的人食用羊肉、生薑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