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為食少納呆,食後腹脹,大便不實,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麵黃,舌淡苔白。若伴見脾氣下陷,可有言語低怯,氣短乏力,食後即脹,脘腹重墜,便意頻數,或久泄脫肛,或子宮脫垂等症。脾氣虛不能統血,可見便血,皮膚紫癜,婦女月經過多或淋漓不淨。多見於腸胃功能減退,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崩漏等疾患。
(4)血虛
麵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失眠心悸,健忘,唇色淡白,舌淡,脈細無力。可有心血虛、肝血虛不同表現。
①心血虛
除血虛症狀外,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等症候為主。可見於貧血、神經官能症、習慣性流產等疾患。
②肝血虛
除血虛症狀外,以眩暈耳鳴、寐少夢多、眼睛幹澀、視物模糊或雀目、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顫動、爪甲不榮、婦女經量減少或閉經不行等症為主。可見於貧血、神經官能症、月經不調、夜盲等疾患。
(5)腎精不足
症見智力減退,骨骼發育不良,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動作遲鈍’骨骼萎軟,囟門遲閉,或見“雞胸”、“龜背”等;成人須發早白早脫,齒搖,健忘,足痿無力,男子少精不育,女子經閉不孕等。多見於小兒發育不良,成人不孕不育、性功能減退、早衰等疾患。
以上各種虛損病症一年四季都能發生,並不僅限於某一季節才會見到。因此,對於虛證而言,無論它們在哪一季節出現,都應該及時進補以保持健康的身體。
3.飲食進補的基本特點保健養生的四季食補並不等同於現代醫學的“營養學”和“飲食學”,它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總結了曆代食療營養的寶貴經驗而形成的,具有中醫學的鮮明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預防為主
預防為主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特點之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種防患於未然的預防思想不僅貫徹在運用一般的醫療行為(如藥物、針灸等)中,以防治疾病、消除各種致病因素,也充分體現在中醫食物的四季補養中。如《千金要方》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飲食不節故也。”指出不注意飲食營養衛生,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說明了注意飲食衛生對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的“預防”包括無病防病和有病防變兩重意義,四季食物療養也是如此。人體在未病之時或患病之後,都需要注意營養衛生和調理,並以飲食作為調治疾病、防止疾病加重或並發其他嚴重疾病的重要手段。隻有在飲食療法效果不夠滿意或失效時,才訴諸藥物治療。如《千金要方·食治》相當明確地指出“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誌,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遣疾者,可謂良醫。”《素問》亦強調指出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人們必須注意不要一味用藥物攻伐病症,而應該在用藥物除去大部分疾病以後,隨即用飲食調養正氣,祛盡餘邪,否則藥物將會在治病的同時損及人體正氣。
(2)辨證配食
辨證論治(就是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不同的病情,結合病人的精神、體質以及環境等各種因素,全麵綜合分析,從而正確地辨認出不同的“證”,然後針對不同的“證”施以恰當的治療,以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是中醫治療學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中醫的精髓之一,這一原則貫徹於中醫的多種療法中,同樣也體現在食物調養中。
多種疾病都有其飲食宜忌,講求飲食宜忌,是疾病能否早日痊愈,抑或趨於惡化的關鍵,必須十分注意。在中醫的食物調養中,特別重視脾胃功能。胃為水穀之海而具有腐熟水穀的功能,脾能運化水穀精微而把食物的精華輸送到全身,是後天給養的來源。因此脾胃功能的強弱,對於戰勝瘸邪、協調人體陰陽、強壯機體、扶正祛邪、恢複機體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