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氣與飲食常識(4)(1 / 3)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冷、萬物凋零,一派蕭條零落的景象。在北方,寒冬臘月,冰天雪地,如唐代柳宗元在《江雪》中描寫冬天的景象一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自然界盼許多動物都紛紛回歸巢穴,進入“蟄伏”的冬眠狀態之中。即使在南方也因為天氣寒冷,日短夜長,人們大都相對減少戶外活動,早睡早起;平時劐添衣加被,避免受寒潮之侵襲。因此,在冬季由於氣候寒冷,使人容易發生各種風寒引起的疾病。

到了冬季,寒氣當令,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裏,皮膚致密,水濕不能從體表外泄,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髒的負擔。所以,到了冬季,腎炎、腎盂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病就容易複發或加重。

冬季以寒氣為主,若人們不能應時增添衣被,就可使人抵抗力下降,心、胃、肺等髒器的功能紊亂,甚至引起氣管炎、胃痛、冠心病複發,使感冒、關節痛、咳嗽、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等病發生或加重。

(2)冬天6節氣分別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①立冬

立冬是冬季開始的節氣,人們脫下秋裝,換上冬衣,開始過冬,特別要注意防寒保曖,以保護人體陽氣。

祖國醫學對立冬以後的養生有著豐富的經驗,如元代匠處機《冬季攝身消息論》說:

“冬三月,天地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以待陽光,去寒就溫,毋泄及膚,逆之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斯時伏陽在內,有疾宜吐,心膈多熱,所忌發汗,恐泄陽氣故也。宜服酒浸補藥或山藥酒三杯,以迎陽氣。寢臥之時,稍宜虛歇。宜寒極稍加棉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惟無寒即已。不得頻用大火烘炙,尤其損人。”

②小雪

小雪時節,要適當減少戶外活動,要注意保暖,避免陽氣的消耗。但仍應積極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也可此外作短途的旅遊。生活嫻靜的人,可以練習篆刻書法,小天地中有藝術大趣味,靜心養性,有益於延年益壽。還可親自下廚烹調,也是生活的一大樂趣,可產生新的體驗,獲得一次次新的成功,創造美的享受。

小雪後天氣逐漸寒冷,人體易患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特別是小兒。在這個季節中,由於氣候變化,衣著不慎很容易引起感冒和支氣管炎。在這個時節,“薄衣法”仍應堅持,慢慢加衣,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厚太臃腫。其原賻是以穿衣不出汗為度,避免汗孔大開,引風邪寒氣侵人人體。

③大雪

大雪時節,萬物生機潛藏,不要輕易擾動陽氣,應早睡晚起,保持沉靜愉悅。避免受寒,保持溫暖,室溫以16~20℃最為理想。冬天居室還要保持合適的濕度,應在30%~40%,濕度過低會使上呼吸道黏膜水分丟失,防禦功能降低,咽喉幹燥。在使用取暖器的時候,龍其要注意室內空氣中的濕度,必要時可放一盆水或在屋裏養一些魚,以防空氣過於幹燥。

大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保健要與自然界統一,如果違反這一規律,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影響。冬令進補就是要在“藏”字上下功夫,冬藏為了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萬物複蘇、生機蓬勃提供充沛的物質基礎。古日“秋冬養陰”,陽虛病人,冬季補溫補陽氣的同時,也應重視養陰,補充人體的陰精。陰精的充沛,也有利於陽氣的生長。

④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自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是天地陰陽氣交的樞機。陰盛陽衰,陰極生陽,一陽萌動,是人體陰陽氣交的關鍵時刻。許多宿疾最易在這一時期發作,如呼吸係統、泌尿係統疾病在這時期發病率相當高,為防止這一時期疾病和促進人體健康,祖國醫學特別重視冬令進補。冬令進補多選擇冬至開始,這與宇宙間天地陰陽氣交相合,可以促進人體陽氣的萌生,消耗相對減少,進補後可發揮最大的藥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長的時期。

⑤小寒

小寒時節,要注意防寒保溫,減少戶外活動。

冬月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們不要擾動陽氣,早睡晚起,不要讓皮膚開泄出汗耗陽,使人體與“冬藏”之氣相應。

小寒食補宜進食羊肉,羊肉含有蛋白質、脂肪、鉀、鈣、磷、鐵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B2,能補陽養血,陽虛體質尤宜。海參、魚翅也是很好的冬令補品,海參更被稱為“童叟補劑”,易消化,易吸收,多食有益。

小寒時節要適當減少陽氣的消耗,但仍應積極參加健身運動和娛樂活動,但以適度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