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節氣,氣溫很低,人體應固護精氣,滋養陽氣,將精氣內蘊於腎,化生氣血津液,促進髒腑生理功能。所以青壯年在寒冷冬季應減少性生活,以適應生理功能處於低潮、人體培養精氣的需要。大寒時節,更應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瘡和促進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環。大寒,最為嚴寒之時,但寒極必反,也就是說,春天已經不遠了。
順應二十四節氣的飲食進補
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的肌體虛弱則須補,用補法使人正氣充盈、祛病強身、抗哀防老、延年益壽的目的,就稱為進補。進補,有藥補和食補之分,當以食補為佳。食補應順隨二十四節氣的特點,以及人的生理特點,進補其味。這樣才能做到飲食五味與天人相應,使人體受益,“終身常爾則百病不生矣”。
1.飲食進補的基本原理飲食進補(簡稱“食補”),離不開食物的性能和應用。
合理利用食物的性能是食補應用中的具體問題,主要是指合理選擇食物、合理烹調加工、采用適當的食晶類型等。首先,必須注意合理選擇食物,如果食物種類選擇得當,又具有相應的食補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體健康的需要,同時又能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反之就可能對人體健康不利或引起某些疾病的發生。
在一般情況下,食物多采用單獨食用,但為了增強食物的食療效果和可食性,以及營養保健作用,也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來應用,食物的這種搭配關係稱食物的配伍。食物之間或食物與藥物通過配伍,由於相互影響的結果,會使原有性能有所變化,因而可產生不同的效果。根據食補的具體情況,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麵:
(1)相須相使
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麵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夠不同程度地增強原有食補功效和可食性。如當歸生薑羊肉湯中,溫補氣血的羊肉和補血止痛的當歸配伍,可增強補虛散寒止痛功效;與生薑配伍可增強溫中散寒效果,同時還可去除羊肉的腥膻味。又如菠菜豬肝湯,菠菜與豬肝均能養肝明目,兩者相互配伍可增強補肝明日之功效,長於治療肝虛目昏、夜盲症等。
(2)相畏相殺
即當兩種食物同用時,一種食物的不利作用能被另一種食物降低或消除,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關係中,前者對後者來說是相畏,而後者對前者來說是相殺。如經驗認為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欖能解河豚、魚、蟹引起的輕微中毒,蜂蜜、綠豆解島頭、附子毒等均屬於這種配伍關係。
(3)相惡
即兩種食物同用後,由於相互牽製,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喪失(產生這種配伍關係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銀耳、百合、梨等養陰生津潤燥的食物,又加食辣椒、生薑、胡椒等,就會減弱前者的功能;又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類溫補氣血的食物後,又食綠豆、鮮蘿卜、西瓜等,則前者的溫補功能也會相應減弱。在日常飲食中,這類不協調的食物同時出現在食譜裏的情況很少,但是各地習慣不同,而且人們有時可能進食多種食物,所以有時也可能遇到這種情況。
(4)相反
即兩種食物同用時,能產生毒性反應或明顯的副作用。據記載有蜂蜜反生蔥、反蟹,海藻反甘草,鯽魚反厚樸等,但這類情況均有待進一步證實,從人們長期飲食經驗看,食物相反的配伍關係極為少見。
在多數情況下,食物通過配伍後,不僅可以增強原有的功效,而且還可以產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較之單一的食物有更大的食療價值和較廣的適應範圍。此外也可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強其可食性,提高人們的食欲,這就是配伍的優越性,也是食物應用過程中的較高形式。根據以上食物配伍的不同關係,在實際應用中,就可以決定食物的配伍宜忌。此外,還應當指出,一些地區喜歡在做菜時加生薑、蔥、胡椒、花椒、辣椒等佐料,如果佐料與食物的性能相反,不能一概認為是相惡的配伍。如涼拌蔬菜時加入薑、蔥或花椒、辣椒一類佐料,因實際上用量較少,主要僅起到開胃、美食、增進食欲的作用。
2.飲食進補的目的人一年四季都可進補,主要包含有修補和補充、補益、滋補的意思。其對人體的真正含義是,在中西醫理論指導下,運用傳統或現代科學的方法,通過食物、藥物及其他輔助方法,使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得到修補和補充,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根據中醫的觀點,人的機體隻要始終調整在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中,就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產生。即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並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藥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複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