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人的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氣血運行旺盛
夏季主陽,是陽升之極,陽氣盛、氣溫高,充於外表,人體陽氣運行暢達於外,氣血趨向於體表。此外,即使在一天之中,晝夜晨昏氣溫的變化也對人體氣血盛衰產生相應的影響,人體的陽氣“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可見,人體陽氣的盛衰是隨著晝夜陰陽盛衰消長的變化而呈節律性變化的,這就為飲食養生的每日三餐的選擇與調配提供了理論依據。另一方麵,從人體脈象上也可以進一步反映出氣血活動的變化。《素問·脈要精微淪》說:“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夏應中矩……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意思是指四時氣候的變化,人的脈象也相應上下變動,所以夏天的脈象應合於矩之象洪大方正。夏至節後的四十五天,自然界的陰氣漸漸上升,夏天的盛陽開始漸漸下降,這就是夏季陰陽升降、脈象變化的特征。
②人體津液外泄
夏季炎熱,易使人體腠理開泄、津液外泄,出汗量(汗液是指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後,從汗孔排出之液體)要遠遠大於其他季節。正常情況下,人體汗液的排泄有賴於衛氣對腠理的開合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泄,腠理閉則無汗。由於汗液為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同出一源(中醫有“血汗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故又有“汗為心之液”之稱。夏又與心氣相通,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而不收,故夏季保存或及時補充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夏季進行飲食養生要充分考慮這一生理的變化,以及時達到補充人體津液外泄過多而造成的津液虧乏、陰精耗傷的目的。
⑤人體心髒與夏相應
人體五髒功能都隨四時、陰陽五行的變化而變化。《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具體說到:“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所謂“心通於夏氣”,是說人體心髒與夏相應,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較旺盛,具體表現在心主血脈,氣血旺盛,運行暢達;汗液排泄增加;陽氣充,浮於外,功能活動亦加強,精力充沛。因此,為了更好地在夏季應用飲食養生,必須把握時令與髒腑的關係,在夏季3個月裏做到有目的的補充心髒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
(2)夏天6節氣分別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①立夏
立夏是夏季開始的第一個節氣,立夏時節應早睡早起,多沐浴陽光,注意情誌的調養,保持肝氣的疏泄,否則,就會傷及心氣,以致秋冬季節易生疾病。
立夏是春夏之交,是兒童發育最快的時候,所以,日常生活飲食要注意兒童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及時補充鈣質、維生素及食物營養,更要注意兒童和青少年的衣著和體育鍛煉。
舂夏之交,在飲食上應注意忌食性熱升發之物,以免耗氣傷津;同時也不宜過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損傷脾胃陽氣。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變質,夏季應避免食入不潔食物,以防發生腸道病變。
②小滿
小滿時節,萬物繁茂,生長最旺盛,人體生理活動也處於最旺盛的時期,消耗的營養物質為四季最多,所以,應及時適當補充,才能使身體不受損傷。時至夏日,治病用藥時要偏於清涼,如菊花、蘆根、沙參、元參、百合、綠豆、扁豆、山藥、冬瓜之類,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過於溫熱,損傷陰津;也不宜過於寒涼滋膩,反使暑熱內伏,不能透發。時至小滿,“春困夏乏”,使人精神不易集中,應經常到戶外活動,吸納大自然清陽之氣,以滿足人體各種活動的需要。
芒種時節,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期。黃梅雨季,一般約為一個月左右時間,一般在芒種後數日“入梅”(“進梅”)。黃梅時節,多雨潮濕,由於濕氣能傷脾胃,故此時要注意保護脾胃,少食油膩,以免外濕影響消化功能。
其時,陽氣旺盛,天氣炎熱,稍有不慎極易發生生疾病,如急性腸胃炎、中暑、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發疾病,痢疾、乙腦、傷寒等都是夏季易發的傳染病,應注意預防。
③夏至
夏至以後,太陽逐漸南移,白晝自此逐漸縮短。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麵的熱量,仍比地麵向空中發散的多,故在短期內氣溫繼續升高。
自夏至日至立秋後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之階段,也是人體調補和治療宿疾的最佳時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陰陽氣交的關鍵。冬季易發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穩時期進行調補,對治愈或減輕慢性病的複發有較好的作用。故祖國醫學對冬病夏治非常重視。古書雲:“春夏養陽”,即是說在夏天調補時要偏於溫補人體的陽氣,順應舂夏陽氣旺盛的變化,這對於易感受陰寒之氣及陽虛病人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