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秋季六節氣分別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①立秋
立秋正值末伏前後,氣溫雖然開始下降,但還有“秋老虎”的威勢,江南地區的氣溫仍可高達35℃以上,夏日的餘威仍然仔在。立秋後,雖然氣溫仍高,但早晚氣溫比夏天要低一點。人們鍛煉要注意,應避免在車輛過多的道路上晨練;晨練不宜過早,應在太陽升起之後;出汗後應用幹毛巾擦幹,或及時洗澡換衣服,以防感冒。
立秋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故養生原則應轉向斂神、降氣、潤燥、抑肺扶肝,這樣才能保持五髒無偏。善養生者,須早睡早起,以旺生氣;收斂神氣,以避殺氣。飲食增酸減辛,以助肝氣。
②處暑
處暑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雨量減少,空氣中的濕度也相對減少,使人有秋高氣爽之感。但此時燥氣也開始生成,人們會感到皮膚、口鼻相對幹燥,故應注意秋燥的預防,多吃甘寒汁多的食物,如各種水果、麥冬、蘆根等。
處暑時節,人們應早睡早起,以使情緒安定寧靜,預防自然界的肅殺之氣對人的影響;收斂神氣,使情誌與“秋收”相應,符合秋季養“收”之機。人體也是處於收獲的時期,機體已由活躍、外向、支付階段,轉變過渡到沉靜、內向、積蓄的階段。又由於夏季人體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在天氣稍涼之肘,應注意機體的補充,故秋天又是進補的重要季節。秋天陽氣由升浮趨於沉降,生理功能趨於平靜,陽氣逐漸衰退,要注意起居調節,防止受寒寒。雖有時氣溫還偏炎熱(如秋老虎天氣),電不宜再多食冰糕之類冷飲食品,以保護脾胃消化功能。
③白露
白露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轉涼,天氣偏於幹燥。秋氣應肺,燥氣可耗傷脯陰,故會產生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便秘等症狀。這些都是秋季養生進補時應考慮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是秋天進補的重要原則。選擇藥物應偏於柔潤溫養,但又應溫而不熱,涼而不寒,總以不傷陰不耗陰為要。清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桑葉、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膠、枇杷時)是重要的秋令進補方之一,對於秋燥傷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如生梨、荸薺、甘蔗之類,以潤肺生津,尤以柚子為最佳果品。
白露還是風濕病、高血壓病容易複發的時節,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蓋薄被,不要再赤膊貪涼,正如俗活所說:“白露身不露”,以免引發舊疾,或感染新恙。晨起外出,宜暖其服,勿空其腹,但食勿過飽,免生壅塞,不利氣機運轉。
④秋分
秋分時節,秋風送爽,是人們感覺最舒適的一個時節,故在此時應多去戶外活動。動靜結合,調心肺,動身形,暢達神態,流通氣血,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高雅藝術的無窮魅力,會喚起無限的生活情趣。
⑤寒露
寒露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轉寒,小兒、老人尤要隨時留意,免受風寒。但又要注意適當“秋凍”,即中國傳統保養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氣候開始轉涼時,慢慢增加衣服來逐漸鍛煉機體抗寒能力的一種方法。使人體的毛孔處於關閉狀態,抗寒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這對體弱者預防感冒極為有益。當然,“薄衣法”並非要求人去挨凍,其原則是以穿衣不出汗為度,隨氣溫的高低和運動的強度,及時更換衣服,避免汗孔大開,而引風邪寒氣入內。
由於天氣漸漸寒冷,人體血管也開始收縮,故此時應注意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炎等的複發。
⑥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陰氣更甚於前,植物開始凋零。當此之時,切忌受寒,晨起宜較前月略晚為宜,以避霜冷寒氣。
體內有痰飲宿疾的人,每到這一季節喬易發作,而預防方法,除謹避虛邪賊風外、還應注意飲食起居,無恣醉飽,無恣生冷。時值霜降,人體脾氣已衰,肺金當旺,飲食五味以減少味苦食物,適當增加酸、甘食物為宜,酸甘化陰可益肝腎,而甘味脾,可以鞏固後天脾胃之本。
6.冬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
(1)冬季所引起的人體的生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