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小暑
小暑時節,萬物繁榮秀麗,天地氣交,人們可晚睡早起,情誌愉快不怒,適當活動,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泄,才能與“夏長”之氣相適應,符合夏季養“長”之機。這段時問應適當參加戶外的活動。較為合適的娛樂活動如聽音樂,可使人忘卻夏季炎熱的煩惱,音樂悠揚舒緩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都是一種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腦及各係統功能,協調各係統器官的正常活動,促進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提高人的修養,“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矣”。另外,電影亦有同樣的作用,但要避免過於疲勞。看完電視後,用肥皂洗臉,可以洗去電視熒屏靜電荷帶來的汙染。但是,老人、兒童、體弱者,應適當減少戶外活動,避免中暑。
⑤大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由於天氣炎熱,食欲減退,食物選擇要以清淡芳香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時,進食要定時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增加食欲。要多飲開水,飲用時加少量食鹽。適當吃些瓜果冷飲,可起到降溫防暑的作用,特別是新鮮果汁,如橙汁、蘋果汁、檸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蘿汁等。但要注意冷飲不能吃得過多,否則,冷飲刺激腸胃道內壁,減少消化酶的分泌,會發生腸胃疾病,出現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等症狀。例如西瓜,雖是一種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會肚腹膨脹,不利消化,再則小便增多,也會使人感覺疲勞,尤其是小兒、老人和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胃炎、內髒下垂等氣虛病人,更不宜多食。這段時間氣溫很高,生活中應注意不要食用變質或不潔食物,切勿生食海鮮,不吃醉、糟及熗類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現。
5.秋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秋季的主氣是“燥”,在人體內,肺屬燥金,其氣應秋。秋高氣爽,空氣清新,有利於肺主氣、司呼吸之功能;但到秋分以後燥氣過盛,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必首先侵襲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竅,若肺的宣發正常,就能很快作出應答,將衛氣宣發輸布至皮膚、鼻竅,使皮膚、毛發滋滋潤,腠理致密,鼻竅通利,則無論何種燥邪均不能進入體內,使人們可以順利地度過秋季。假如秋燥之氣太盛,超過了人體的防禦能力,或雖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氣、宣發功能薄弱,無力適應秋季的氣候變化,無力抵禦外邪,則肺所主的皮毛、鼻竅和肺自身就首當其衝,會受到燥邪的危害而產生一係列的病變。
燥邪為病,有外燥、內燥之分:外燥是自然界燥邪從鼻竅、皮毛而入,常從肺衛開始,但有溫燥、涼燥之別;內燥多由汗下太過,或精血內奪,或年老液虧,以致機體陰津枯涸所致。
燥邪為病的主要病理特點是:
一是燥易傷肺,因肺喜清肅濡潤,主呼吸而與大氣相通,外合毛皮,故外界燥邪極易傷肺和肺所主之地。
二是燥勝則幹,在自然界可出現田地龜裂、禾苗枯槁、樹葉焦黃;在人體,燥邪耗傷津液,也會出現一派幹涸之象,如鼻幹、喉幹、咽幹、口幹、舌幹、皮膚幹燥皺裂,大便幹燥、艱澀等等。故無論外燥、內燥,一旦發病,均可出現上述津枯液幹之象。當然,內燥不限於肺,其他髒器的陰虧液竭,亦可形成內燥之證。
在初秋七月,暑氣餘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醫學將農曆七月稱為長夏。長夏主濕,脾主長夏,所以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濕為陰邪,易陰遏氣機,損傷陽氣,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水腫或腹瀉;何況長夏七月,天氣尚熱,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冰凍飲料,更助濕邪,損傷脾陽,所以秋七月易見腹滿、腹瀉之症。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而生痰。早秋脾傷於濕,可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複發種下癇根,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濕性重著,外濕之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經筋阻痹,可出現“濕痹”、“著痹”。
由上述可見,由於秋季氣候變化複雜,不但多見其主氣“燥”所引起的各種病症,還可見長夏濕邪為患所致的多種疾病,並為冬季常見的慢性病種下了病根,所以,秋季飲食養生就須針對天地變化特征、人體生理病理特點而選擇相應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