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氣與飲食常識(2)(1 / 3)

(6)大寒

大寒在每年陽曆1月20日或21日。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這一節氣裏氣候比較幹燥,降水稀小,常有寒潮、大風天氣。

二十四節氣對人體生命的影響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與四季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人也不能脫離天地氣息而存在。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九竅、皮肉骨筋等組織的機能活勸-無不受四季二十四節氣變化影響。

(《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裏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裏雲:“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些都說明人體要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同時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明代醫學家張景嶽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髒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這與現代科學認為的“生命產生的條件,正是天地間物質與能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類需要攝取飲食,呼吸空氣,與大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從而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

1.四季二十四節氣和人體的關係四季二十四節氣和人體關係密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精神活動

我國古代醫學名著《黃帝內經》裏有一篇專門討論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精神活動的影響,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對於此篇,《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髒之神誌也。”著名醫學家吳鶴皋也說:“言順於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叫“四氣調神”。這裏的“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神”,指人們的精神意誌。四時氣候變化,是外在環境的一個主要方麵,精神活動,則是人體內在髒氣活動的主宰,內在髒氣與外在環境間取得統一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2)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氣血活動

我國中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如《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裏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意思是說,在天熱時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滯沉澀。

《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裏還說:四時的脈象,春脈浮而滑利,好像魚兒遊在水波之中;夏脈則在皮膚之上,脈象盛滿如同萬物茂盛繁榮;秋脈則在皮膚之下,好像蟄蟲將要伏藏的樣子;冬脈則沉伏在骨,猶如蟄蟲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們避寒深居室內。

以上充分說明了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經脈的影響是顯著的。若氣候的變化超出了人體適應的範圍,則會使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如《黃帝內經》裏說:“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這裏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襲於脈外,使血脈流行不暢;若寒邪侵入脈中,則血病影響及氣,脈氣不能暢通,就要突然發生疼痛。

(3)四季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的五髒活動密切相關

在《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裏曾明確提出“五髒應四時,各有收應”的問題,即五髒和自然界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在《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裏則具體地說:“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此外在《黃帝內經》裏還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的明文記載。

事實上,四時氣候對五髒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就拿夏季來說,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尤其是窒外活動特別多,而且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再加上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特別炎熱,故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這樣,就使得體內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環加快,汗出亦多。因此,在夏季,心髒的負擔特別重,如果不注意加強對心髒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損害。由此可見,中醫提出“心主夏”的觀點是正確的。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在我國古代,對一年季節的劃分,一向有四季和五季兩種方法,因人體有五髒,故常用五髒與五季相配台來說明人體五髒的季節變化。

(4)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水液代謝

關於這一點,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過論述,如《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裏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意思是說,在春夏之季,氣血容易趨向於表,表現為皮膚鬆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裏,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維持和調節人與自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