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氣與飲食常識(2)(3 / 3)

二是病變範圍廣,由於風邪善行數變,變化無定,往往上下竄擾,故病變範圍較廣,住表可稽留於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間,或遊定於經脈之中;逆於上,可直達額頂;犯於下,可侵及腰膝脛腓等。

三是“風勝則動”,其證以動為特點,故凡見肢體運動異常,如抽搐、痙攣、顫抖、蠕動,甚至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症往往責之於風,而列為風病。

四是兼雜為病,即指風邪常與其他邪氣相兼合並侵犯人體。如在長夏之季,風邪常與濕邪一起侵襲脾土,往往町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脾胃受損的症狀;若與熱合則方風熱,與寒合則為風寒,或風寒濕三氣雜至而侵襲人體,即人們常說的風熱外感、風寒外感、風濕痹靜等。此外,風還可與體內之病理產物如痰相結合而成風痰,風痰上犯又可引起種種病症。

醫療氣象學證實:在大風呼嘯時,空氣中的衝撞摩擦噪音會使人心裏感到煩躁不適,特別是在音頻過低,甚至達到“次聲波”的標準時。科學家們已經發現次聲波是殺人的聲波,它能直接影響人體的神經中樞係統,使爪頭痛、惡心、煩躁,甚至致人於死地。同時,猛烈的大風常使空氣中的“維生素”——負氧離子嚴重減少,導致那些對天氣變化敏感的人體內的化學過程發生變化,在血中開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讓人感到神經緊張、壓抑和疲勞,並會引起一些人的甲狀腺負擔過重。

此外,大風使地表蒸發強烈,驅走大量水氣,空氣濕度減小,這會使人口幹唇裂,鼻腔粘膜變得幹燥,防病功能亦隨之下降,使許多病菌乘虛而入,從而導致呼吸道疾病發生,如支氣管炎、流感、肺結核等。這些疾病的廣泛流行,也往往是“風助病威”的結果。故《黃帝內經》裏又說:“風者,百病之始也”。

(3)春季六節氣分別對生命健康的影響

①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個季節。立春後,氣候向暖,陽氣始發,氣溫漸漸上升。立春之後,人體變化也由此開始。肝木應於春時,從立春之日起,人體少陽開始升發,肝陽、肝火、肝風也隨著春季陽氣的升發而上升。所以,立春後應注意肝髒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氣,保持情緒的穩定,使肝氣條暢而不影響其他髒腑。

②雨水

雨水時節,人體的肝陽、肝火、肝風更會隨著春季的陽氣升發而上升,所以更應特別注意肝氣的疏泄條達。自然界一派生機,特別是南方地區,萬物欣欣向榮。養生者亦須振裔精神,勃發朝氣,誌蓄於心,身有所務。

⑤驚蟄

驚蟄時節,人體中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誌、氣血也如春天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髒和平。老年人更要注意身體的保養,元代丘處機在《攝身消息論》中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風冷易傷腠理,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一重,不可暴去。”這也即是俗話所謂的“春焐”。

④春分

春分對人體而言,重要意義僅次於夏至、冬至,對健康也有較大的影響。

春天高血壓病多發,也容易產生眩暈、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發時間,所以凋攝情誌頗為重要。

人們應順應春季生機盎然的特點,多做戶外活動,調攝情誌。如野外放風箏、沐浴陽光、呼吸清新空氣、嬉戲玩樂,將一切煩惱置之度外,迎天順氣、隨風送憂。

⑤清明

清明時節,氣候潮濕,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的感覺,而乍暖乍寒的多變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腦等疾患的多發季節。清明以後,多種慢性疾病易複發,如關節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這段時間內要忌食易發病食物,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避免舊病複發。

⑥穀雨

穀雨時節氣溫升高和雨量增多,人體在這段時間內更為困乏,所以要注意鍛煉身體。

4.夏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在夏季,人類為了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一種能悉知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並能自動調節其生理活動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1)夏季所引起的人體的生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