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氣與飲食常識(2)(2 / 3)

2.不順應“四時之法”對人體的危害所謂“四時之法”,是說人類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春、夏、秋、冬,四時自然氣候的變化,與人的生命活動也是對立的兩方,人體必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否則,人體生理節律就會受到幹擾,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降低。即使不會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會導致內髒功能失調而發生病變。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裏明確指出:

“寒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這清楚地說明了人們在養牛中要順應四時陰陽這個根本。

它圍繞著“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的基本觀點,討論了養生的原則,提出了平調陰陽、以合四時的理論,即主動調節內髒與外部環境的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如果不順應四時陰陽,人又會怎樣呢?《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裏說: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若在春天不好好養生,違背了舂生之氣,體內的少陽之氣不能生發,就要發生肝氣內鬱的病變;若在夏天不注意保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陽之氣不能生長,就要發生心氣虛的病變;到了秋天,若違逆了秋收之氣,太陰之氣不能收斂,就要發生肺熱脹滿喘息的病變;到了冬天,不好好養生,違逆了冬藏之氣,少陰之氣不能閉藏,就要發生腎氣不能蓄藏的病變。

這段話告誡人們,若破壞了五髒適應四時陰陽變化的正常規律,不可避免地要導致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失調而發生病變,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醫養生學把適應四時陰陽看作是一切生物維持生存的重要條件。所謂“適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觀規律。

3.春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1)春季所引起的人體的生理變化

春天是給萬物帶來生機的季節。當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之時,“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其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氣血活動加強,新陳代謝開始旺盛

中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是顯著的,如在天熱時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滯沉澀。而春天之氣候介於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間,氣候溫和,故氣血活動亦介於二季之間的狀態,即春天的氣血活動逐漸增加。這種情況可從脈象上反映出來,正如《索問·脈要精微論》說:“春曰浮,如魚之遊在波”,意思是說春天人體的脈搏浮而滑利,好像魚兒遊在水波之中。陽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即代表著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陽氣的生發意味著人類新陳代謝開始旺盛起來。

②肝主春,肝氣開始亢蠱

《素問·金匱真言論》曾明確提出“五髒應四時,各有收受”的問題,即人體五髒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具體到春天,即是“肝者……為陽中之少陽,於春氣”。此外,在《黃帝內經》裏還有“肝主舂”的記載,所謂“肝主春”,即是說人體肝髒與春季相應,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較旺盛,具體表現為盱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漸加強。由於氣候溫和,人們的戶外活動逐步多起來,因此,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春天隨著氣候的轉暖和戶外活動的增多,人們的精神活動亦開始活躍起來。這些生理上的變化,都給春天的飲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春季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影響

然而,春季六節氣裏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如致病

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也會乘機而動、乘虛而人,各種病蟲害猖獗,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禍害,在我國南方這種情況尤為明顯。

中醫學認為,春天的氣候特征是以風氣為主令,而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當風邪侵襲人體後,一般可產生下述病理變化:

一是傷人上部,如傷風感冒中常見的頭項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等症狀,又如風水一症起初也以眼瞼水腫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