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氣象萬千的自然現象。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隨時都影響著人體的生理變化。遵循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人的飲食養生也必須順應時節,符合四季二十四節氣更替變化的客觀規律。所以,順從四季二十四節氣的飲食之道不可不察。
隻有順應自然,掌握四季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規律,“順時氣而善天和”,注意飲食調養,我們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延長生命的時限,使人生更加精彩靚麗。
二十四節氣及其特征
天有四時,春、夏、秋、冬,春暖春種,夏熱夏長,秋涼秋收,冬寒冬藏。再往細分,便又有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各有不同的特征,認識和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特點及更替變化規律,對飲食養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二十四節氣簡述二十四節氣表征一年中天文.季節、氣候的更替變化,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獨特的創造。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麵同赤道麵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
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劃定,是我國古代天文和氣候科學的偉大成就。兩千多年來,它不僅在安排和指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養生方麵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春季六節氣的氣候特征“春季,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至,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季六個節氣,寒冷漸退,春風送暖,草木萌發,萬物複蘇,一派萬象更新、生機蓬勃的景象。
(1)立春
立春在每年陽曆2月4日前後。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舂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到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逮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雖然立了“春”,但是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保健養生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裏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為了身心健康、祛病延年的人們,正在創造著生命的春天。
(2)雨水
雨水在每年陽曆2月19日或20日。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
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但是,寒潮仍有入侵的可能,屆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健康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
光陰易逝,季節催人,“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應該在這個時節裏讓生命更加蓬勃旺盛。
(3)驚蟄
驚蟄在每年陽曆3月5日或6日。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
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生機盎然。通過細致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於因人製宜地安排保健養生活動是會有幫助的。
(4)春分
春分在每年陽曆3月20日或21日。“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農曆書中記載:“鬥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文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春分日還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從這一天起,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與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我國平均地溫已穩定超過10℃,這是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而春分節氣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