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氣與飲食常識(1)(2 / 3)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對春分也曾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無論南方北方,春分節氣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時節,我國的台灣省更是蘭花盛開的時候。

(5)清明

清明在每年陽曆4月4日或5日。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

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健康的危害。

(6)穀雨

穀雨在每年陽曆4月20日或21日。穀雨,有“雨水生百穀”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以上。穀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促使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夏季六節氣的氣候特征夏季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

(1)立夏

立夏在每年陽曆5月5日或6日。立夏有兩層涵義,一是指夏季開始,二是指萬物至此皆已長大,“夏”原意為“大”之意。但是,全國各地冷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立夏時節炎暑將臨,氣溫升高,雷雨增多,動植物進入生長旺季。

(2)小滿

小滿在每年陽曆5月21日或22日。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此時節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溫度適宜,對植物生長有利,在江南一帶,氣溫平均22℃左右,最高氣溫可達35℃。

(3)芒種

芒種在每年陽曆6月5日或6日。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芒種時節進入典型的夏季,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空氣囂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什物容易發黴,所以又稱這段時間為黴雨時節。

(4)夏至

夏至在每年陽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從這一天開始,進入炎熱夏季,萬物在此時節生長最旺盛。

(5)小暑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小暑在每年陽曆7月7日或8日。

此時天氣雖熱,但未達到極點,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個節氣,並會出現大暴雨、雷擊和冰雹。

(6)大署

大暑在每年陽曆7月23日或24日。“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此時正值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使人酷熱難耐。但是,燠熱的大暑正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鬱,給人潔淨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讚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4.秋季六節氣的氣候特征秋季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秋季六節氣陽光和煦,氣溫漸降。碩果累累,萬物成熟,氣候幹燥,進入由熱轉寒的過渡階段。

(1)立秋

立秋在每年陽曆8月7日或8日。立秋,預示著秋天的到來,秋是肅殺的季節。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

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

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能真正涼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