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斯坦福裏的設計課(2 / 2)

設計公司Continuum的策略總監雷永泰亦是“設計思維”的實踐者。雷永泰認為質疑及開放性思維是接觸“設計思維”的第一步。例如當企業想讓設計師重新設計一款更好看的礦泉水包裝時,設計師應發散思考創造一種新的喝水方式。

設計師不應對客戶、老板言聽計從,而要對未知和無序感到無畏。設計師必須與用戶接觸,在找到本質需求之前開放的探索學習—這正是設計了Embrace的Jane Chen在尼泊爾、機械工程博士生Peter Frykman在南印度實地所做的事情。

“幼兒園”

在斯坦福,每周五中午D.School麵向所有人開放,D.School鼓勵人們兩兩結對,利用指導視頻、手冊等自行分享體驗。當你走進D.School會有一種進入五顏六色幼兒園的感覺,這種環境的設置意在將你帶回孩提時代充滿“創意自信心”的狀態。整齊排列的課桌被可自行拚搭的小桌子、小方凳取代,課本則替換成五顏六色的紙片,剪刀、膠水等零零散散的小道具也都回來了。

環顧四周,三五成群的學生時坐時臥,彩色的即時貼、頭腦風暴圖、塗鴉則充斥著牆麵;公司高管們則坐在雞尾酒桌式的高腳小方桌前,兩兩配對,利用剪刀、膠水、膠帶、領帶等道具有模有樣的“過家家”。

在這裏,若想與“設計思維”產生化學反應,首當其衝的是要動起來。在這裏人們被鼓勵“要用手、用腳來思考”—這亦是D.School創始人David Kelly的至理名言。光看光想是沒有用的,唯有行動、體驗才能讓你與設計思維之間擦出火花。

桌子即為忙碌而設計—它的高度很惱人,不適合安安靜靜坐著,似乎隻能站著用。每兩人或者4人一組共享這樣一張桌子,狹小的桌麵常常頗為局促,學生們隻好被動地走動起來,去白板前分享想法。設計者Scott Doorley解釋稱“把學生放到一個有點不舒服的環境,讓他們做出慣常覺得不舒服的行為,因為設計思維本身就是對傳統思維的一種挑戰。”

這裏的空間設計完全是為了改變而設計,其有無限種組合方式。Scott Doorley將其設計理念概括為“不確定性是唯一的確定”。學生要上什麼課程,課程有多少種可能性?學生要做什麼項目,什麼空間適合?在這裏,僅用一批T型架,學生們就能像搭積木一樣變換出課堂、展覽會、舞台、討論區等不同場合的空間布置。學生則是這裏的主人,當想為自己的項目創建一個“辦公室”時,學生們即可任意移動白板牆,組合出一個半開放的空間。另外值得一提是,在D.School的網站上,學生們則能找到公開資源,例如如何製作“Z字架”和“T型牆”,如何將白板變作可移動的區隔牆,以及何種組合方式適合何時場合等等。

在項目“辦公室”裏,學生們可用即時貼,隨意寫畫。這裏的幾乎每一寸空間都是為了捕捉轉瞬即逝的靈感而存在。牆壁、地板都是白板。“因為你的想法就是填滿房間的色彩。” D.School執行總監George Kembel說。

發現問題,記錄並貼在牆上,設計原型的拆解細節要按順序排列繪畫出來。所有的想法都被要求在彩色即時貼上呈現,並在團隊成員間共享。這是一個視覺化的過程—所有方案都要用看得見的方式表達,即使創新的對象並非實物。設計者不斷將設計產品在真實場景、真實用戶中測試並迭代,每一次迭代都是體驗新洞察、定義新問題的機會,設計師如此反複製作、檢驗和完善設計原型,最終實現目標。

這仰仗於求學者者的全身心投入。例如麵向貧困人口的設計這一課程就對於學生的投入程度要求頗高。該課程曆時整整1年,每周固定2個上午、1個晚上為授課時間。若想做出別具一格的產品,學生們必須在產品實現實驗室呆上很長的時間。D.School早已備受讚譽,聲譽漸隆。例如倍受喬布斯讚譽的iPhone應用Pulse即是斯坦福計算機係學生Ankit Gupta在此課堂上完成的—Ankit Gupta在斯坦福6個學期中有3個都選擇了D.School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