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斯坦福裏的設計課(1 / 2)

斯坦福裏的設計課

科技&創新

作者:陳敏

緊張、焦慮、煩躁的情緒人人皆有,嚴重者甚至引發社會問題,但在斯坦福大學設計課上,老師和學生們卻更願將其視作創新機會。一門名為《設計平靜》的課程則意在為人們在工作、旅行、溝通和玩耍時設計創造出平和安詳的心態。

2011年開設的這門課以焦慮情緒為切入點,而今年新開設的課程還有《重新設計劇院》、《為科學設計》等,探討的議題包括自古希臘開創的劇院設計能否走向哪裏,如何讓大數據可視化等。

上述課程以“設計思維”為核心方法論,力求將設計與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主題結合,貧窮、水資源匱乏、全球變暖等此類宏大課題亦照接不誤。事實證明學生們借助此類課程所完成的項目的確可以改變世界。

一切皆可能

最早開設的課程是2004年發起的麵向貧困人口的設計,光在這裏就誕生不少拯救世界的設計作品。2007,斯坦福大學MBA學生Jane Chen與計算機、電子工程學博士、航空工程學研究生相遇在這門課上,希望解決降低貧困地區新生兒死亡率的難題。Embrace—一款低成本的嬰兒保溫袋最終脫穎而出。這款利用航空材料製成的產品售價不到100美元,不及傳統嬰兒保溫箱售價的1%,隻需要充電30分鍾,Embrace就能為孩子提供持續6小時的恒溫。這一發明已在印度市場成功商業化,預計今年就能拯救80萬印度兒童。還沒有畢業就能設計一款舉世矚目兼具公益與商業效應的產品,這是Jane未曾想過的。

機械工程博士生Peter Frykman則在同一門課上改進了滴灌技術,最終解決了埃塞俄比亞小規模灌溉係統的難題,此後,他亦在南印度進行5個月的產品測試改進,並最終創建Driptech公司。全球已經有上億農民使用了該公司的產品。

“現在的自己似乎從來不會停止看到新的機會,一切都有可能。”工程學碩士生Abby Holaschutz對《環球企業家》說。工程學、航空材料學與MBA學生從來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師,但“設計思維”課程卻能與之產生化學反應,並最終實現顛覆式創新。

“設計思維”即為設計師的思維,長久以來為專業設計公司及設計師所用。能否設計一個更好的礦泉水包裝來提升銷量—似乎是設計師們的典型任務。這是典型的設計者窘境。早期,不論“設計”還是“設計思維”都不被認為是顛覆創新的鑰匙,而隻是開發過程的一個下遊步驟或附加環節。設計在實質性的創新工作中並未發揮作用,而是在創新構想基本成形之後才登場,對創意進行美化包裝。

畢業於沃頓商學院的Charles Hayes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想過設計和商業如何相連。 “好像他們是兩個世界,設計以前對於我來說是小時候才做過的事情。”這位IDEO中國區執行總裁對《環球企業家》說。

真正將“設計思維”引入商業領域的人當屬喬布斯。而曾受喬布斯委托設計出第一款“鼠標”的著名設計公司IDEO在推動“設計思維”方麵亦功不可沒。IEDO的最大貢獻在於在業內身先士卒,利用“設計思維”解決問題,並尋找突破性的方案。

Charles Hayes就曾結合自己的商業思維與設計思維為新加坡政府設計移民、工作簽證的辦理流程,不僅效率更高,而且更人性化、情感化。他將“設計思維”概括為三個層次的突破,一是從實物到虛擬體驗,二是從單個產品到整個係統,三是從商業到公共社會領域。

IDEO創始人David Kelly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到“設計思維”可作為一種通用方法論而被廣泛應用,並最終發起斯坦福D.School(設計學院)的創立。2005年在獲到SAP公司創始人Hasso Plattner的捐贈後,斯坦福D.School正式成立。它使得“設計思維”由傳統設計領域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D.School並不授予正式學位,僅作為跨學科的創新風暴中心,而“T型人才”則是培養目標。所謂T型人才,即縱向在專業領域頗有造詣,橫向則利用設計思維可與跨領域夥伴協作解決問題。

如果說商業思維是傳統的數據驅動、分析性、結構性的思維,設計思維則是基於用戶本質需求的實踐性、本能式的思維。斯坦福MBA學生Pamela Pavkov認為,傳統教育使其越來越結構化,而在D.School所學卻能將商業及設計兩種思維互補。在D.School自由隨機式的想法碰撞和刨根問底中,Pamela Pavkov能感受到結構性思考所無法賦予的新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