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平:互聯網音樂的趨勢在於社交
科技&創新
版權價格的上升正迫使互聯網音樂企業直麵行業拐點,商業模式匱乏,內容同質化嚴重亦將其逼入絕境。多米音樂總裁石建平一直在思考破局方向。今年,他醞釀了2年的社交音樂雛形 “歌單”體係正式上線,但這僅是其構築競爭壁壘的第一步。在其看來,社交音樂是多米音樂的差異化方向——未來,音樂產品提供者必須由“傳遞好歌”向“傳遞情緒”過渡。
多米正麵臨圍城之劫,其競爭者不僅包括QQ音樂這種基於熟人關係沉澱的社交巨擘,還包括蝦米、豆瓣等定位清晰的文藝範兒。石建平向《環球企業家》獨家分享了對互聯網音樂的未來洞見。
在整個音樂行業中,用戶聽歌的方式快速發生著變化。以往聽歌常按專輯的方式來聽,現在則按照單曲來聽,人們會因口口相傳而去搜索好的音樂,這亦是約定俗成的習慣。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能隨時在線聽歌,單曲已非需求,用戶希望有更多的歌曲來聽,但是什麼誰也不清楚。如何找到這些新歌令人困擾。
美國的Turntable或給出了解決方案,其模式是通過算法讓機器推薦,但機器推薦的內容相當有限的,但用戶的創造力卻是無限的。假如用戶去創造歌單,組成新的專題,那麼其類型將是豐富多彩的。按照用戶的思路去做歸類,將一類題材的歌曲做成組合,類似組合的創造力將遠遠超出現有的電台模式。
這正是多米運行歌單體係的原因。用戶可通過社區發現自己鍾愛的音樂,同時若有好聽的歌曲亦可組成歌單分享他人。如此誌同道合者就會發現這些歌單,歌單類型也會更加豐富。假如你的歌單有完整的照片,10首以上的歌曲,有標簽,有個人介紹的話,就將出現在多米推薦欄目或最新欄目內。推薦體係均為自動化,其中融入算法,係統會自動更新過濾以確保高品質的新歌能被更多的人聽到。
這件事之所以成行,首先源於多米在SongTaste上(在2010年被多米收購)所彙聚的音樂達人們,多米音樂編輯在歌單方麵亦有累積,其次是龐大用戶群可自動生成歌單,第三是移動終端能充分利用用戶碎片化時間。
用戶聽歌時有主動找歌和被動聽歌兩種類型。多米目前的情況是用戶主動找歌居多,但未來會逐漸轉向社交,即通過用戶推薦後直接聽歌而無需搜索。多數新用戶剛裝多米後,先搜索確認試聽的歌曲是不是有,搜完後繼續搜索的欲望就會逐漸減弱,因為用戶往往都不知道該搜什麼了,之後他們更多的開始瀏覽推薦音樂。
音樂社交在很多層麵均可以深化發展。發現音樂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達人,一個是熟人。達人即是他的專業性。我們很明顯看到專業人做的東西和普通用戶做的東西截然不同,專業人員所做的很有持續性、很有深度、很有生命力。專業人做的歌單簡單分為好聽與不好聽,成功與否取決於聽眾是否能對歌單內容產生共鳴。而熟人做的內容則往往帶有親切感,其歌單不光包括歌單本身,還包含背後的故事,如果微信上向朋友分享了悲傷類型的歌曲,別人會問怎麼了,同樣的問題肯定不會問達人。多米下一步的主要精力將會放在諸如音樂分享、音樂歌單、音樂生活等社交元素上。現在包括通訊錄、關係鏈在內的社交平台均是相互關聯的,多米不一定要依賴某一家,因為渠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