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學會經穴自療,促進乙肝陽轉陰(1)(2 / 3)

(3)頭麵部:陽經都上行頭麵部而聯係五官,但分布複雜,規律不明顯;陰經多行於頭頸的深部而聯係咽喉、舌、目等器官。

人體“奇經八脈”的循行與作用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奇”有奇異、特殊的意思,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髒腑,又無表裏關係。其作用一是在循行中將功能相似的經脈聯係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二是對於十二經脈的氣血有蓄溢調節作用。奇經八脈循行無規律,督、衝、任脈同起於胞中。

(1)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麵;十二經脈中,六陽經均交會於督脈,故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

(2)任脈:行胸腹正中,上抵頦區;十二經脈中,六陰經均交會於任脈,故任脈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陰經經氣的作用。

(3)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環繞口唇。衝脈與任、督、足陽明、足少陽等經有聯係,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具有含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

(4)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1周。帶脈約束聯係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使經氣通暢。

(5)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

陰維脈維係手足三陰經。

(6)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膝外側上行,至頸後區與督脈會合。

陽維脈維係手足三陽經。

(7)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等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頸後區會合於足少陽經。陰、陽蹺脈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濡養眼目,司眼瞼的開合和下肢的運動。

(8)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通過內踝上行,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沿軀幹腹麵上行,至胸部入於缺盆,上行於喉結旁足陽明經的人迎穴之前,到達鼻旁,連屬眼內角,與足太陽、陽矯脈會合而上行。有控製眼睛的開合和肌肉的運動。

奇經八脈中,督脈、任脈各有其穴位,故常與十二經脈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其餘各脈的穴位都寄附於十四經之中。

經絡在乙肝防治上有什麼作用

經絡對於乙肝患者來說,可以說明病理變化:我們已經知道經絡是人體通內達外的一個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調時,其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具有反映病候的特點,故臨床上乙肝的病理過程中,常常在經絡循行通路上出現明顯的壓痛或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相應的部位皮膚色澤、形態、溫度、電阻等的變化。通過對頸部經絡的望色、循經觸摸反應物和按壓等,可推斷乙肝的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輕重。

經絡對於乙肝來說,可以指導疾病辨證: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絡屬的髒腑及組織器官,故根據體表相關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可推斷疾病的經脈和病位所在。臨床上可根據所出現的證候,結合其所聯係的髒腑,進行辨證歸經。比如乙肝患者多在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表現為不同的症狀。

經絡對於乙肝患者來說,可以指導疾病治療。穴位指壓治病是通過指壓和艾灸等刺激體表某些穴位,以疏通經氣,調節人體髒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由於經絡內屬髒腑,外絡肢節,因而在臨床治療時常根據經脈循行和主治特點采用循經取穴進行治療。

對於乙肝患者更是如此,通過循經按壓經肝的背腧穴,對乙肝可起到治療作用。

肝與足少陽膽經有關

足少陽膽經經脈循行: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麵,到肩上交出足少陽膽經循行手少陽經的後麵,向下進入缺盆部。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髒,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的脈:下行腋部,沿著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麵,直下到達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麵,沿足背部,進入足第4趾外側端(足竅陰)。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1、2蹠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