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經絡?經絡真的存在嗎
經絡是什麼?千百年來不少人曾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內屬於髒腑,外布於全身,將各部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經,指經脈,猶如直通的徑路,是經絡係統中的主幹;絡,指絡脈,猶如網絡,是經脈的細小分支。經絡理論是古人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般認為,其形成與疾病的症候、針感的傳導、按摩和導引的應用以及古代解剖知識的結合等有關。這一理論與髒腑、氣血等基礎理論一起,對中醫各科特別是對穴位指壓的臨床辨證和治療,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經絡係統密切聯係周身的組織和髒器,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黃帝內經》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裏概括說明了經絡係統的重要性,可理解為經絡係統有三方麵的功能:在生理方麵,有運行氣血、協調陰陽的功能;在病理方麵,有抗禦病邪、反映症候的功能;在防治疾病方麵,有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的功能。但令人驚詫的是,用以創建現代醫學的解剖方法,似乎對認識經絡根本無能為力。不僅手術刀不能幫助人觀察到經絡及運行於其中的“氣”,而且無論哪一種現代的精密儀器似乎都無助於人觀察。於是,不少人對經絡與氣的存在表示懷疑。
經絡真的不存在嗎?其實,經絡雖看不見,摸不著,但在一定條件下能感覺到。科學家發現,對經絡敏感的人約占(全人類)1%,另外99%的人雖不敏感,但有所謂隱性經絡感傳現象。實踐表明,每人均有14條隱性經絡感傳線,而且幾乎每人的位置都相同,並且常年不變。令人驚奇的是,這14條隱性經絡感傳線幾乎與古人標示的經絡完全重合。但經絡研究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遠未達到將經絡清楚地呈現在每個人眼前的水平,即遠未達到能揭示經絡謎底的水平。還須應用多種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手法,對經絡、穴位和氣的物理特性作深入的研究,積累材料,才有可能揭示其實質。經絡在人體上具體的解剖結構迄今還沒有找到。經絡的實質究竟是什麼,目前仍是個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經絡是肯定存在的,用之指導於臨床治病是有效的,是任何人懷疑也沒有意義的。
經絡敏感人是指對指壓特別敏感的人。這種人接受指壓時,可沿經絡循行路線出現傳感現象或皮膚反應。
一般指十二經脈中有6條經以上出現全經傳導,其餘經脈的傳感也通過肘膝關節以上者,即稱經絡敏感人。通過大量普查,各地已陸續發現這類敏感人。國外亦有報道。
經絡係統是如何組成的
經絡係統是中醫數千年前就發現的人體網絡係統,經絡係統是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所組成的。
(1)經脈:分正經和奇經兩大類。正經即十二經脈,有手足三陰經、手足三陽經,直接和五髒六腑相連,是全身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8,這就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有統率、聯絡十二經脈和調節經脈氣血盈虧的作用。但十二正經都有陰陽經表裏相合的關係,奇經沒有陰陽經表裏相合關係,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可加強十二經脈表裏兩經之間的聯係,並彌補十二經脈和其未能達到的器官之間的聯係,經脈小的十二正經和奇經中的督、任二脈,合體十四經,是穴位指壓、經絡按摩療法中應重點掌握的內容。
(2)絡脈:是經脈的細小分支,分為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五別絡是較大的主要絡脈,可加強相表裏的陰陽兩經在體表的聯係;浮絡是浮現於體表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的分支,它遍布全身。孫絡不僅使營衛氣血通行敷布於體表,而且也是邪氣出入的通路。
(3)經筋:是十二經脈與筋肉之間的聯絡通路,有連綴四肢百骸、管理關節屈伸運動的作用。
(4)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在體表的反映部位或說是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勢力範圍,也叫十二皮部。某經的皮部,就是該經在體表的作用區域。
十二經脈在人體是如何分布的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於人的頭麵、四肢和軀幹,縱貫全身。
(1)四肢部:陰經隸屬於五髒,行於四肢的內側,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陽經隸屬於六腑,行於四肢的外側,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在中。
(2)軀幹部:足三陽經分布於軀幹的外側足三陰經分布於胸腹部。
手六經中,手三陽經過肩部上頸部,除手厥陰在側胸部有較短的分布外,手太陰、手少陰由胸內直接出於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