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學會經穴自療,促進乙肝陽轉陰(1)(3 / 3)

足少陽膽經主治病候: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誌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臨床常取其有關穴位治療肝病。

肝與足厥陰肝經有關

足厥陰肝經經脈循行: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1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8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麵,上行膝內側,沿著股部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著胃旁,屬於肝髒,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布於脅肋,沿著咽喉的後麵,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係”(眼球聯係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目係”的支脈:下行頰裏,環繞唇內。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通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足厥陰肝經循行

足厥陰肝經主治病候: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足厥陰肝經有關穴位是治療肝病的要穴。

肝與足少陰腎經有關

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膕窩的內側,向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長強,屬督脈),屬於腎髒(腧穴通路:還出於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線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開2寸,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聯絡膀胱。腎髒部直行的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入肺中,沿著咽喉,挾於舌根部。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髒,流注於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足少陰腎經主治病候:本經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咯血、氣喘、舌幹、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病證。由於中醫理論認為肝腎同源,所以經常選用足少陰腎經有關穴位治療肝病。

穴位究竟是什麼——眾說紛紜的說法

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經絡的概念與循行,了解了經絡與乙肝之間有可能的聯係,了解了循經拍打、捏脊等多種治療方法,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得了解穴位。

其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把它叫穴位。最早的《黃帝內經》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穴位指壓專科《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唯一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且首創研鑄專供穴位指壓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穴位指壓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歎服。

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穴位指壓、按摩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

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有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發現皮膚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有人應用測定皮膚電阻方法證實穴位的存在,並確定穴位電阻隻有它周圍皮膚電阻的一半。有人從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麵積僅占體表的0.04%,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於穴位的地方。況且,如進食、睡眠、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氣溫等外界環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以此(皮膚電阻測定法)測定人體所有的經穴頗有困難。也有人將古老的穴位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比擬分析,力圖用新理論、新概念闡釋它們,但最後由於難度太大皆沒有收獲。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研究,截至目前,至於穴位的具體結構或它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們仍是各持己見,眾說紛紜,未見有一個明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