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重新學吃,乙肝轉陰從飲食做起(4)(2 / 3)

鯉魚小豆羹

【配料】鮮鯉魚1條(每條約500克),赤小豆、商陸各30克。

【製法】將魚清洗幹淨,把商陸、赤小豆分別放入魚腹中,用線縫好,清蒸熟爛成羹即可。

【用法】分3次空腹淡食。

【功效】病毒性乙肝所致肝硬化水濕偏盛、腹部膨大、食欲缺乏、大便泄瀉、小便不利等。

鯉魚體呈紡錘形,口位於頭部前端,口旁有須兩對,體色青黃,尾鰭下葉紅色,背鰭、臀鰭都有硬刺,最後一根刺的後緣有鋸齒。鯉魚棲息在水域的底層,雜食性,生長迅速,當年可長到250克以上,能耐受各種不良環境。鯉魚品種很多,有全身呈紅色的紅鯉,體無鯉片的革鯉、荷包鯉以及團鯉、塘鯉等,特別是黃河鯉魚,是中國四大名魚之一,肉質細嫩肥美。鯉魚吃法甚多,鯉魚熬湯有利水消腫、下氣通乳作用。《本草綱目》中說鯉魚“其功長於利小便,故能消腫脹。”

玉米須蚌肉湯

【配料】玉米須50克,蚌肉120克。

【製法】先將蚌肉放入沙鍋文火熬熟,再放玉米須一起熬至肉爛。

【用法】每次吃蚌肉30克,喝湯100ml。

【功效】急性黃疸肝炎期每日2次。黃疸消退後隔日1次。

靈芝瘦肉湯

【配料】豬瘦肉250克,靈芝15克,大棗4個。

【製法】將靈芝洗淨,切碎;大棗(去核)洗淨;豬瘦肉洗淨,切塊。

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熬3小時,調味即可。

【用法】隨量飲用。

【功效】健脾養肝,補虛安神。適用於慢性肝炎屬脾虛血少者。

泥鰍豆腐湯

【配料】豆腐(整塊)300克,活泥鰍250克(洗淨)。

【製法】上述用料加冷水1000毫升,放入沙鍋文火加熱時,泥鰍鑽入豆腐裏,直至泥鰍肉熟爛,吃肉和豆腐,喝湯(可加少許食鹽)。

【用法】1日2次,分服。

【功效】利膽退黃。宜於急、慢性黃疸型肝炎的輔助治療。

泥鰍又名鰍魚,收載於《本草綱目》。李時珍說:“長3~4寸,沉於泥中,如鱔而小,頭尖,身青黃色,無鱗,以涎自染,滑疾難握。”泥鰍的吃法有很多,就如:泥鰍湯、炸泥鰍等。泥鰍含人體必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糖類、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這些含量均高於一般的魚類,並且肉質細嫩、鮮美滑口,因此泥鰍有“水中人參”的美稱,深受人們的喜愛,宜於絕大多數人食用。現代中醫還認為泥鰍具有補中益氣,助陽利尿,解酒,消腫的作用。對糖尿病、陽痿、水腫、痔疾、醉酒不適、皮膚癢疹、傳染性肝炎、膽囊炎、疥癬有治療作用。

蘑菇豆腐湯

【配料】嫩豆腐250克,鮮蘑菇60克。

【製法】豆腐切小塊放冷水鍋裏,加紹酒少許,待旺火熬豆腐出小孔時,棄去豆腐水。將豆腐與鮮蘑菇、適量醬油、精鹽和沒過豆腐的清湯放入瓦罐,文火燉20分鍾,撒入味精,淋入香油食用。

【用法】每日1次,佐餐飲用。

【功效】慢性活動性乙肝、肝硬化、重型肝炎恢複期症見頭昏耳鳴、心煩失眠、食欲缺乏、少氣無力和肝腎陰虛的患者可經常服用。

豆腐為常見的一種豆製品,是我國使用最廣、最大眾化的烹飪原料之一。豆腐因加工方法不同分為北豆腐、南豆腐兩大類。北豆腐又稱老豆腐,含水分較少,色乳白,味微甜略苦,烹調宜厚味久燉或做餡料;南豆腐又稱嫩豆腐,含濕量達90%,色雪白、質細嫩、味甘鮮,烹調宜拌、炒、燴、做羹湯等。豆腐及豆腐製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效價較高。豆腐還含有脂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中醫認為豆腐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宜於糖尿病、肝炎等患者食用。

鯽魚小豆羹

【配料】鮮鯽魚3條(每條約300克),赤小豆、商陸各30克。

【製法】將魚清洗幹淨,把商陸、赤小豆分別放入魚腹中,用線縫好,清蒸熟爛成羹即可。

【用法】分3次空腹淡食。

【主治】病毒性乙肝所致肝硬化水濕偏盛、腹部膨大、食欲缺乏、大便泄瀉、小便不利等。

鯽魚俗稱喜頭魚、鯽瓜子,屬鯉形目,鯉科,鯽屬。鯽魚是我國內陸水域中常見的經濟魚類。常見的普通鯽魚體側扁,頭部尖,中部高,尾部較窄,體背及兩側呈銀灰色,生活適應性強,在各種淡水水域中都能生活。鯽魚的變異性大,我們常見的各種形態的金魚,就是鯽魚的變種。鯽魚其肉嫩味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素為人們所喜愛,而且含有較多的鈣、磷、鐵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適宜人群廣泛。中醫認為,鯽魚性味甘溫,能利水消腫,益氣健脾,解毒,下乳。尤其是適用於患有脾胃虛弱、少食乏力、嘔吐或腹瀉、脾虛水腫、小便不利、氣血虛弱、、便血、痔瘡出血、臃腫、潰瘍疾患的人食用。民間就有常用鯽魚湯催乳的方法。臨床實踐證明,用鯽魚預防和輔助治療動脈硬化、原發性高血壓和冠心病均有療效。食用鯽魚有益於手術後、病後身體虛弱的恢複,還能對肝炎、腎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起補充營養、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