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常見疾病的預防與保健(7)(2 / 3)

①臨床表現。肌瘤小,或者不向子宮黏膜方向生長時,多數患者無症狀,隻是在體檢時發現。主要表現有:

A.月經改變:月經增多、月經期延長。

B.發現下腹包塊:肌瘤增大,超出盆腔可以在下腹摸到包塊,尤其是晨起膀胱充盈時明顯。

C.壓迫症狀:包塊長大壓迫膀胱出現排尿困難或尿頻;壓迫直腸出現便秘;有些患者因壓迫輸尿管引起腎盂積水出現腰痛。

D.白帶增多:有些黏膜下肌瘤感染可出現大量血性白帶或膿性白帶。

E.不孕或習慣性流產。

②治療。中年女性應經常體檢,發現肌瘤如果沒有症狀或比較小,可以定期檢查,觀察腫瘤有無增大趨勢,一般絕經後肌瘤大多會萎縮。子宮肌瘤大、有症狀、絕經後腫瘤增大及在觀察過程中腫瘤增大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手術可根據患者對生育的要求及年齡而采取肌瘤挖除術、子宮切除術等方式。但挖除肌瘤後應堅持定期複查,因為肌瘤挖除後30%左右的患者會複發。對於患者身體不能耐受手術或近絕經期的女性,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效果不確切。有更年期症狀合並子宮肌瘤的女性,用雌激素治療時應注意有可能使肌瘤增大,因而應斟酌利弊使用。

(2)子宮肉瘤

子宮肉瘤是指來源於子宮體肌肉組織及子宮內膜間質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約占婦科惡性腫瘤的1%。是一種發病率較低而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好發於絕經前後的婦女,發病原因不清,有部分是子宮肌瘤惡變引起。

①臨床表現。少數患者早期無症狀,主要表現為:

A.陰道不規則出血,或月經增多,是常見的症狀。

B.腹痛:約20%的患者有腹痛,主要是由於包塊生長過快引起。

C.下腹部包塊:如果子宮肌瘤在觀察過程中迅速長大,或絕經以後增大者,應考慮惡變。下腹部包塊多於晨起膀胱充盈時明顯。

D.壓迫症狀:同子宮肌瘤一樣,腫瘤生長快,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或排尿困難,壓迫直腸出現便秘。

E.陰道分泌物增多,白帶呈水樣、血性或膿樣有臭味。

F.晚期出現消瘦、食欲不振、貧血等惡病質的表現。

②治療。子宮肉瘤診斷比較困難,往往與肌瘤不易鑒別。子宮肌瘤在觀察過程中若出現肌瘤生長迅速、變軟,應高度懷疑肉瘤。同時應注意與子宮內膜癌、息肉及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等疾病鑒別。

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輔助化療、放療及內分泌治療。但化療及放療的療效尚不肯定。

(3)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上皮的惡性腫瘤,也叫子宮體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婦科惡性腫瘤的20%~30%。好發於50歲以上的婦女,近年來子宮內膜癌有上升趨勢。子宮內膜癌好發於未生育過的女性、50歲以上閉經、合並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的女性。長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要警惕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如果服用雌激素同時加用黃體酮,可以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生。

①臨床表現。子宮內膜癌主要發生於50歲以上的女性,約占80%。也有少數發生於20歲左右者,主要表現為:

A.陰道出血:尤其是絕經後陰道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多數不規則。

B.陰道排液:可以是水樣或帶血;如果合並感染則排出膿樣液體。

C.一般下腹包塊不明顯,當腫瘤明顯增大,或有積膿時可以捫及下腹包塊。

D.晚期出現消瘦、食欲不振、貧血等惡病質的表現。

②治療。一旦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月經紊亂、尤其是絕經後陰道出血應及時就診。確診依靠診斷性刮宮。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可以輔助放療、化療及藥物治療。80%的早期患者經治療效果較好。I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為75%&95%,□期患者為50%,1期患者為30%,期患者不到5%。一般複發後療效都不好,所以首次治療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