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病因。子宮頸表麵的上皮細胞分兩部分,子宮頸管內部為柱狀上皮細胞覆蓋,呈紅色,靠外部為鱗狀上皮細胞覆蓋,表麵光滑。如果陰道內炎症不斷刺激,使子宮頸外部光滑的鱗狀上皮細胞受損而喪失,子宮頸管內部紅色的柱狀上皮細胞就會移行生長過來,替代光滑的鱗狀細胞,而替代部分的柱狀上皮細胞使子宮頸呈現紅色區域。這一紅色區域的病變稱為“子宮頸糜爛”。如果陰道內的炎症進一步刺激,柱狀上皮細胞抵抗感染的能力降低,容易被病原體侵入發生炎症,產生子宮頸炎。
②分類。子宮頸炎症主要分以下幾種:
A.輕度糜爛——指糜爛麵積小於整個子宮頸麵積的1/3。
B.中度糜爛——指糜爛麵積占整個子宮頸麵積的1/3~2/3。
C.重度糜爛——指糜爛麵積占整個子宮頸麵積的2/3以上。
③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A.陰道白帶明顯增多,呈乳白色黏液狀,或淡黃色膿性。
B.黏稠膿性白帶不利於精子穿過,特別是重度子宮頸糜爛,可以造成不孕。
C.有的病人有接觸性出血,即性交出血。
④治療。子宮頸糜爛主要有以下幾方麵治療措施:
A.藥物治療:包括陰道放入栓劑,或在子宮頸糜爛部位塗抹濃縮液,適用於子宮頸輕度糜爛、炎症表淺者,特別是已婚但沒有生育者。
B.物理方法治療: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電熨、激光、光照、冷凍等,適用於中、重度子宮頸糜爛及炎症較重者,一次或兩次治療即可痊愈。
(2)子宮頸息肉
陰道內及子宮頸慢性炎症可能長期刺激子宮頸管,使子宮頸管內的黏膜增生,由於子宮頸管有排除異物的作用,則增生的黏膜逐漸向子宮頸外口突出,形成粉紅色的、大小不等的息肉。
①臨床表現。有的病人出現血性白帶,很多病人是由於性交出血前來就診的,也有的病人是自己清洗外陰時發現的。
②治療。月經幹淨3~7天後在門診手術室將子宮頸息肉取出,並送病理檢查。
7.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預防
子宮內膜在子宮以外的其他地方生長發育並引起疼痛等不適,稱子宮內膜異位症。多發生於生育年齡的女性。
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已成為婦科常見病。其發病原因現在還不清楚。可能與月經血倒流、內皮化生、血行或淋巴轉移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良性疾病,但有惡性疾病的特征,即可以到處生長轉移。主要生長於卵巢、子宮直腸窩等部位。少數患者可生長於腹膜、大網膜等處,而出現腹水。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與體征因人而異,而且隨著病變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現,並且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主要表現為:
①痛經:一般不會在月經初潮就出現,往往是青春期無症狀,而後來逐漸出現,而且逐漸加重,另外有1/3的患者有非經期下腹痛和性交痛。
②不孕:約1/3-1/2的患者不孕。
③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可以發生破裂、扭轉,而出現急性腹痛。檢查往往能發現子宮後壁、峽部及子宮直腸陷窩有觸痛結節,有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時可捫及包塊。
那麼,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呢?
月經期不應同房或劇烈運動及做婦科檢查,並應避免高度緊張。最好不做人工流產。月經過多者盡量不用宮內節育器。積極治療重度痛經及月經過多。提倡晚婚,適時生育。另外規律的體育運動有可能減少異位症的發生。長期服用避孕藥有可能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預防作用。
子宮內膜異位症一般多發於生育期年齡婦女,病人常有痛經,月經量多、不孕等症狀。治療須因人而異,根據年齡或生育情況,症狀輕重、病變範圍等綜合考慮。
8.女性子宮體腫瘤的預防
子宮體腫瘤是女性生殖道發病率最高的腫瘤,良性腫瘤多於惡性腫瘤,良性腫瘤以子宮肌瘤最多,惡性腫瘤主要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體腫瘤一般是指子宮肌瘤、子宮肉瘤與子宮內膜癌寺。
(1)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約30%左右的女性有子宮肌瘤,其中50%以上的子宮肌瘤發生於40-50歲左右。其發病原因現在不清楚。少數子宮肌瘤會惡變為子宮肉瘤,惡變率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