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常見疾病的預防與保健(6)(2 / 3)

引起盆腔炎的病菌不是單一的細菌,常常為混合細菌感染,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厭氧菌。同時,有些病人還有由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引起的盆腔炎,如淋球菌、沙眼衣原體等,使盆腔炎的病因複雜起來,給治療造成了困難,故常常久治不愈。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高度警惕,避免不潔性交,注意經期衛生,勞逸結合,就會減少此類疾病的發生。

外陰炎的預防

外陰由於其生理位置的關係,經常受到經血、白帶、產後惡露、尿及糞便的汙染,加上有些女性喜歡穿化纖材料的收腹褲,透氣性差,如果不注意衛生很容易發炎。

外陰炎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外陰炎主要是由於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外陰炎主要是由於機械性摩擦、化學性藥物刺激、放射性損傷、糖尿病患者帶糖的尿液刺激和皮膚過敏等引起。

(1)外陰炎的臨床表現

炎症多發生於小陰唇內外側或大陰唇,嚴重時可波及到整個外陰部。急性期多有外陰疼痛、瘙癢、紅腫、灼熱感,於活動、性交、排尿時加重。由於病變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的表現,如毛囊炎、癤腫、汗腺炎、外陰皮膚的膿皰病、潰瘍、濕疹等,外陰蜂窩織炎及膿腫較少見。慢性期主要表現為瘙癢,有皮膚增厚,若有皸裂時會出現疼痛。

(2)預防外陰炎的有效方法

注意保持外陰清潔衛生,內褲要柔軟舒適,減少刺激。

陰道炎的預防

健康女性陰道由於生理特點,對病原體的入侵有自然防禦功能,雖然有病原體寄生於陰道,但並不能引起炎症。一旦陰道自然防禦功能受到破壞,則病原體入侵就會發生炎症。

常見的陰道炎症有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及細菌性陰道病等。

(1)細菌性陰道炎

細菌性陰道病是一種由Gardner菌和各種厭氧菌及支原體混合感染引起的陰道炎症,其特點為局部炎症不明顯,約有10%-50%的患者無症狀。多發生於生育年齡女性。且多與性經曆有關。常與滴蟲性陰道炎及宮頸炎、盆腔炎同時發生。

①細菌性陰道炎的症狀。細菌性陰道炎多表現為白帶有魚腥臭味,灰白色,陰道有燒灼感及瘙癢。

②細菌性陰道炎的預防方法。注意外陰清潔衛生,避免不潔性交。

(2)滴蟲性陰道炎

滴蟲性陰道炎是由陰道滴蟲感染引起的陰道炎。滴蟲可同時感染尿道及膀胱,因而有些患者可出現尿道感染的症狀。陰道滴蟲的主要感染途徑為性交傳染,另外汙染了滴蟲的公共浴池、浴盆、浴具、廁所(馬桶)及遊泳池等也可傳播。由於滴蟲性陰道炎主要為性交傳播,現已列為性傳播疾病。

①滴蟲性陰道炎的症狀。滴蟲性陰道炎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為黃綠色或灰白色,泡沬狀或膿性,有腥臭味,有時混有血絲。另外由於分泌物刺激可出現外陰瘙癢、燒灼感、及性交痛等。若感染尿道可同時出現尿頻、尿急及尿痛等症狀。取分泌物查見滴蟲可確診。

②滴蟲性陰道炎的預防方法。要做好個人衛生,患者的內褲及洗滌用具應經常煮、曬,避免交叉感染。盡可能不用公共浴巾、浴盆等。並避免不潔性交。

(3)黴菌性陰道炎

黴菌性陰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多見於孕婦、糖尿病患者或口服避孕藥、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療及長期應用抗生素的患者。

①黴菌性陰道炎的症狀。黴菌性陰道炎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疼痛、燒灼感,可有排尿痛及性交痛,同時出現白帶增多,為白色或黃色豆渣樣,有時因白帶不易排出,無白帶增多的症狀。

②黴菌性陰道炎的預防方法。要做好個人衛生,患者的內褲及洗滌用具應經常煮、曬,避免交叉感染。積極治療糖尿病,合理應用抗生素。

有人擔心“手癬”、“濕腳氣”和“香港腳”會轉移到陰道引起陰道炎。一般認為它們不是同一種類型的真菌,不會相互傳染。

4.閉經與痛經的預防

月經是健康女性進入青春期後,每月光臨一次的“貴客”,不能有半點怠慢。稍不經意,“貴客”鬧情緒不來(閉經)或來的別扭(痛經)。都會給女性帶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