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業務外包的產生動因及發展(1 / 3)

業務外包的產生動因及發展

理論探索

作者:陳聲章

【摘要】 製造外包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在美國出現,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全球化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外包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也成了熱門話題。當前,人門對業務外包的研究越來越多,企業也更加重視業務外包的戰略,在實踐中運用得也很廣泛。隨著外包業務的不斷擴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把一些重要業務(如新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售後服務)的部分或完全外包給其他組織,形成了新的價值創造模式。外包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生產製造外包,另外一種是服務外包。服務外包又分為國內服務外包和國際服務外包。

【關鍵詞】 外包 經濟全球化 服務外包

隨著經濟全球化,現代企業經營都麵臨著激烈的競爭,企業要用有限資源來充分發揮核心競爭力,就要把有限的資源盡可能用於核心業務上,並把企業所不擅長的那部分業務流程外包出去。一般來說,專業提供某項外包服務的公司,會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較完善的服務體係和較低的運營成本。業務流程外包涉及製造外包和服務外包,比如Nike公司,她隻保留核心的設計能力、營銷體係及鞋的氣墊係統的生產,而其他業務基本都是外包給外部公司。這樣公司就憑借其獨特的設計能力,並將核心精力集中在新產品的研發和市場營銷上,獲得成功。

產品服務化和非核心業務外包,一個來自上遊供應商、一個來自下遊製造商,我們可以把他們看作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兩方麵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上遊企業向下遊拓展產品責任、提供增值服。

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不斷推行“歸核化”或核心能力戰略,跨國公司的外包活動開始加速發展並跨越國境向全球擴展(Hummels和Rpaoport,1998)。然而,企業外包活動並非剛剛出現的新現象,諸如法律服務、會計服務等專業服務早就從企業流程中分離出來。隨著分工的不斷深入,以往作為製造業企業傳統業務的製造環節、研發環節、與信息技術(IT)有關的售後支持服務環節等也開始從傳統業務中分離出來外包給獨立的其他企業。國外學者有關製造業外包活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大論題上:外包行為的動因和生產分工問題,以及由此導致的利益分配問題。

一、外包概念的界定

外包(Outosurcing)的含義是企業把本來屬於自己生產或者為客戶提供的服務以企業或者是合同的形式委托給其他有法人資質的企業負責完成,實現本企業某個生產環節或者是服務職能向外轉移的目的。外包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生產製造外包,這個是指企業把某一個生產環節外包給其他企業來完成;另外一種是服務外包,就是把企業內部的某項服務委托有資質的企業提供。

二、外包行為的性質

外包是一個企業節省成本的最簡便的方法之一,其一般有五大特征。第一,從本資上看,企業外包是企業行為,是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成本和利潤最大化的需要,從生產技術和成本利益上由外包企業來完成;第二,客戶企業與接收外包行為的企業之間是一種合作或者是契約協作關係、市場競爭關係;第三,外包與投資行為是不一樣的,後者是對外的直接投資,是企業對其他被投資的企業作投資,擁有其部分所有權的行為。而前者就是不會把產權單獨分離出來的,是兩個獨立的行為為完成一項或幾項工作的產權機構;第三,外包是企業外部經營的行為,與一體化經營不同,始終處於企業邊沿以外,屬於企業外部資源;第四,外包除了國內外包,還包括國際外包。國際外包除了具有國內外包的特征外,還有自己固有的特點,即國際外包給企業的外包行為賦予了國家發展與成長的涵義,使得企業的外包行為超越了國界的限製。

三、外包研究及應用發展

製造外包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在美國出現,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全球化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外包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也成了熱門話題。當前,人門對業務外包的研究越來越多,企業也更加重視業務外包的戰略,在實踐中的運用也很廣泛。但是,許多外包實施的效果並不都是理想的,主要是缺乏對業務外包理論的分析與認識,對外包沒有總體策略,包括外包業務內容和外包商的選擇決策不當,管理不善,最終可能適得其反,反而造成企業資源的浪費和競爭力的喪失。因此,企業在外包戰略的運用中應該全麵統籌,應用科學、完整的理論與方法體係指導實踐。

關於外包內容及模式的研究有不少,大多數是關於業務外包和服務外包研究之類,比如物流外包、資源外包、離岸外包、研發外包、流程外包、全球外包等,關於製造業外包模式研究則不多,國內外對外包的研究仍是不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