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血液係統疾病(2)(2 / 3)

(二)中醫治療

一般說與中醫的血虛有一定關係,但血虛是證,不是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無感染征象)則屬於中醫虛勞範疇;有感染征象則屬中醫溫熱、血證範疇;病情迅速,表現凶險者,則屬於急勞髓枯;一般的營養不良性貧血,多屬中醫的黃腫範疇;鉤蟲病所致的貧血則又屬蟲積範疇。

1.缺鐵性貧血的分型論治

脾虛型

【症見】麵色萎黃或白,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舌質淡,苔薄膩,脈沉細。

【治法】益氣健脾。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合當歸補血湯加減。藥用黨參、白術、茯苓、半夏、當歸、炙雞內金、六曲、木香、砂仁、黃芪。

心脾兩虛型

【症見】麵色蒼白或白,倦怠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少氣懶言,食欲缺乏,毛發幹枯,爪甲脆裂,舌質淡胖,苔薄,脈濡細。

【治法】治宜益氣養血。

【方藥】方用歸脾湯或八珍湯加減。藥用黨參、黃芪、白術、當歸、熟地黃、陳皮、炒棗仁、炙甘草、大棗。

脾腎陽虛型

【症見】麵色萎黃或蒼白無華,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水腫,甚則可有腹腔積液,心悸氣短,耳鳴眩暈,神疲肢軟,大便溏薄或有五更瀉,小便清長,男子陽痿,女子經閉,舌質淡或有齒痕,脈沉細。

【治法】宜溫補脾腎。

【方藥】方用實脾飲合四神丸加減。藥用黃芪、白術、茯苓、甘草、附子、大腹皮、厚樸、補骨脂、菟絲子、肉桂、鹿角膠、當歸。若腹瀉嚴重者加炒山藥、炒扁豆以健脾溫腎補中。水腫明顯者加豬苓、澤瀉以利水消腫。

蟲積型

【症見】除有貧血症狀外,尚有腹脹或嗜食生米、茶葉、泥土等,善食易饑,惡心嘔吐,大便幹結或溏薄有奇臭,神疲肢軟及其他蟲積見症,苔薄,脈虛弱。

【治法】宜殺蟲消積。

【方藥】方用化蟲丸或榧子殺蟲丸加減。藥用榧子、檳榔、苦楝根皮、紅藤、百部、雄黃、大蒜(取汁)。一般若患者全身情況差,則宜先補益氣血,糾正貧血,待全身情況好轉後,再行驅蟲。驅蟲後,貧血仍顯著者,亦應給予積極治療。

2.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分型論治

脾虛氣陷

【症見】麵色萎黃,或蒼白無華,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氣喘,舌淡苔白。

【治法】補脾健胃,益氣升陷。

【方藥】黃芪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鬱金12克,當歸15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甘草6克,枳實殼各12克,陳皮9克,大棗10枚,山藥15克,山楂、雞內金各10克。

加減:血瘀酌加莪術、桃仁、紅花;肺鬱酌加川楝子、白芍;陽虛加淡附片、焦艾葉、炮薑;痰飲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劑,首次加水約500毫升(先將藥浸泡),煎至200毫升。同法再煎1次,將2次藥液混合,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常用成方: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歸脾湯等。

胃陰不足

【症見】除了有貧血的症狀外,還有消穀易饑,口渴,舌紅,脈細數。

【治法】濡養胃陰。

【方藥】沙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黃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枳殼10克,黨參10克,麥芽15克,當歸10克,炙甘草6克。

加減:血瘀加桃仁、紅花;氣滯加枳實或加重枳殼之量;氣虛加黃芪、白術。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5日為1個療程。

常用成方:益胃湯合一貫煎等。

五、飲食療法

(1)豬肝粥:取豬肝150克洗淨切成小塊,放入100克洗淨的粳米中,加適量清水並放入蔥、薑、鹽等調味品,共煮成粥。此方源於民間經驗,宜溫熱空腹服食,早晚各1次。具有養血明目、益氣補肝功效。適用於氣血虛弱型貧血,對瘠眼、夜盲症等亦有一定療效。

(2)雞湯粥:取母雞1隻去毛,剖洗幹淨,加適量清水煎煮成濃湯備用,取原汁雞湯100克並100克洗淨粳米,加適量清水煮粥,大火煮沸,小火熬稠即可。此方源於民間經驗。具有補肝養腎、明目補血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型貧血患者。症見心悸氣短,頭暈目眩,舌紅苔白,四肢無力,麵色蒼白等。

(3)雞肝粥:取雞肝1具洗淨切成小塊;將小米50克洗淨入鍋,加入適量豆豉及生薑片煮粥;水沸時加入雞肝,快熟時放入鹽、味精等調味,再煮至粥熟。宜溫熱服食,日服1劑,常食為佳,具有養血明目、補肝養胃功效。實用於肝血不足,頭暈眼花及夜盲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