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TSH增高或減低,TGA、TMA增高,rT3可增高或降低,TR-Ab可陽性。
四、治療
(一)西醫治療
治療原則:甲減的治療主要是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有的患者還需進行病因治療。
1.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T3由於作用時間持續較短,故不常用於替代治療;T4在國外許多國家常用T4替代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片:國內甲減患者主要用甲狀腺片進行替代治療。
2.病因治療有的甲減患者還從病因上積極治療,若是因為藥物導致的甲減,減量或停用後,甲減可以自行消失;若是下丘腦或垂體有大腫瘤,行腫瘤切除後,甲減有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若是亞急性甲狀腺炎引起的甲減,亞急性甲狀腺炎治愈後,甲減也會消失;若是長期缺碘引起的甲減,需補充碘的攝入。
(二)中醫治療
本病屬於中醫學“虛勞”“水腫”“五遲”等病的範疇。患者呈陽虛氣耗之象,多有非性水腫之症,主要臨床表現有麵色蒼白或萎黃、神疲無力,表情淡漠、形寒肢冷、毛發、水腫、頭暈、嗜睡、納差、腹脹等,部分患者有貧血、女性則月經紊亂,嚴重者出現危症黏液性水腫昏迷。
腎陽虛衰型
【症見】形寒怯冷,精神萎靡,頭昏嗜睡,動作緩慢,表情淡漠,神情呆板,思維遲鈍,麵色蒼白,毛發稀疏,性欲減退,月經不調,體溫偏低。舌體淡胖,脈來沉緩細遲。
【治法】溫腎助陽,益氣祛寒。
【方藥】黨參20克,黃芪30克,仙茅10克,淫羊藿10克,菟絲子10克,熟地黃10克,桂枝10克。
加減:陽虛甚者加附片、肉桂;性功能減退明顯加巴戟天、淫羊藿;水腫明顯加茯苓、澤瀉;大便秘結加肉蓯蓉、黃精;頸部癭瘤加鱉甲、龍骨、牡蠣、浙貝母。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常用成方:附桂八味丸、右歸丸、斑龍丸。
腎陰陽兩虛型
【症見】頭目昏花,皮膚粗糙、幹燥、少汗,動作遲緩、呆板,麵色蒼白,頭發幹枯、稀疏、脆弱,聲音低下,大便秘結。舌淡苔少,脈來遲細。
【治法】補腎益氣,滋陰潤燥。
【方藥】處方:生地黃10克,山茱萸6克,黃精10克,菟絲子10克,肉蓯蓉10克,何首烏10克,當歸10克,枸杞子10克,黨參10克,菱冬10克,五味子6克,黃芪10克。
加減:皮膚幹燥加白芍、生黃芪;大便秘結加火麻仁、蜂蜜;陽虛明顯加附子、肉桂;水腫明顯加澤瀉、赤小豆。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黃丸、左歸丸。
脾腎陽虛型
【症見】麵浮蒼黃或白無華,形如滿月,神疲乏力,肢軟無力,手足麻木,少氣懶言,頭昏目眩,四肢不溫,納差腹脹,口淡無味,畏寒便溏,男子陽痿,女子月經不調或見崩漏。舌質淡胖,舌苔白滑或薄膩,脈弱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益氣,健脾助運。
【方藥】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10克,當歸10克,升麻6克,巴戟天10克,桂枝10克,陳皮10克,幹薑4片,大棗4枚。
加減:納少加木香、砂仁;腹脹加大腹皮;下肢水腫加茯苓、車前子;頭昏目眩加川芎、黃精;形寒肢冷加附子、淮山藥。
常用成方:斑龍丸合香砂六君丸、真武湯、保和丸、五苓散。
心腎陽虛型
【症見】形寒肢冷,心悸怔忡,麵虛浮,動作懶散,頭昏目眩,耳鳴失聰,肢軟無力,嗜睡息短或有胸悶胸痛。脈沉遲微弱,或見結代,舌淡色暗,苔薄白。
【治法】溫補心腎,強心複脈。
【方藥】處方:附子10克,肉桂6克,黨參10克,黃芪30克,生地黃2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麥冬10克,五味子8克,炙甘草15克。
加減:脈沉遲弱加麻黃、細辛;脈微結代加人參、枳實;頭暈肢軟加升麻、柴胡、桂枝。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常用成方:桂附八味丸、獨參湯、生脈散、炙甘草湯。
肝旺脾虛型
【症見】神疲乏力,水腫惡寒,納食腹脹,遺精多夢,健忘失眠,口苦心煩。舌紅苔薄,脈來弦緩。本型較為少見,可能是甲亢向甲減演變過程中殘存的過渡性表現,不是本病的主要證型。
【治法】健脾平肝,軟堅利濕。
【方藥】柴胡6~10克,白芍15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甘草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