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內分泌係統疾病(4)(2 / 3)

1.胎兒到5歲這個時期是人生中生長最旺盛的時期,如果此時孕婦或幼兒營養過剩,就會為以後的肥胖留下隱患。特別是胎兒第30周開始到出生1年內是肥胖細胞最活躍的增殖期,因增多的脂肪細胞數將保留終生而不會減少。在以後的歲月裏,一旦體內熱量積存過多,這些脂肪細胞就會很快增大導致肥胖。研究表明:5歲的兒童如果肥胖,得心髒病的風險係數就會增加。所以“嬰兒越胖越好”是不科學的。

2.青春期女孩12~19歲,男孩13~20歲就會進入青春期,身體會發生驚人的變化,內髒器官基本成熟,這一時期正常發育情況下,平均每年可以增重約5千克,但這個時期也最容易發生肥胖。據報道:10~13歲兒童體重超重者到31歲,88%的女性和86%的男性會繼續超重。青春期肥胖者,成年後超過50%的人會因肥胖導致的各種疾病死亡。

3.50~65歲中老年在這個時期,體力活動較少,如果仍繼續保持青年期旺盛的食欲,勢必導致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沉積體內。一些特定職業者如運動員、飛行員、體力勞動者一旦到中老年離開工作崗位後,運動量減少而食量不減,則很快就會肥胖。

4.健康恢複期病後恢複期或輸血後休息期,或原來運動量較大而後來突然運動量減少的人,都很容易出現肥胖。

5.晚餐許多人習慣晚餐吃的很豐盛,有時甚至吃夜宵,殊不知,這種吃法最容易導致肥胖。

6.冬季天氣寒冷,基礎代謝下降,可攝入食物卻不少。因此,如果不注意活動,冬去春來後又會為肥胖而煩惱了。

7.新婚期據統計,在新婚後的半年中,新郎新娘的體重會增加3000~5000克。

這是因為新婚使戶外活動和體育運動減少導致。此外,新婚後攝入的食品也往往很豐盛,這些也都為肥胖創造了條件。

8.節食的反複期不少人節食後體重不見下降,出於失望便又恢複原來的食量;或在采用減肥食品取得一定效果後,沒有繼續堅持,停止服用。也會出現體重反彈。

9.職務晉升期高升時免不了要擺上幾桌慶祝一番,同時升職後新的工作也會帶來新的壓力,導致或多或少的精神緊張,容易引起發胖。

10.哺乳期產後哺乳期堪稱是婦女“發福”的危險期,特點是臀部和大腿發胖。

原因首先是為照顧新生兒而懶於其他活動;另一方麵是攝入營養過剩。據統計,36%的肥胖婦女是從產後開始發胖的。

11.戒煙期約85%的戒煙成功者,體重會上升5~7千克,女性尤其明顯。專家提示戒煙時期應該克製吃零食的衝動,最好把1日3餐改為1日多餐,每次少吃一些,有規律的多餐可以抑製饑餓感。

第五節治療高尿酸血症與痛風飲食是關鍵

一、簡介

高尿酸血症指血液尿酸水平升高,男性高於420微摩/升、女性高於360微摩/升。引起關節痛時稱作痛風,由於關節痛來得快,部位多變,故以“風”來形容。高尿酸血症的發病原因90%為腎髒排泄尿酸減少,另有部分是遺傳因素、飲食過多等引起尿酸產生過多所致。發病年齡多在40以上,患病率隨年齡而增加,男女之比為50:1。

二、表現

1.無症狀性高尿酸血症期僅有尿酸持續或波動性增高。

2.急性痛風關節炎急性發病常在午夜突然單一關節劇痛,以趾及第一蹠骨多見,其次為其他趾及跗關節、踝、膝、腕、指、肘關節痛,後期關節可有紅、腫或關節腔積液。經1~2日可自然緩解,此時受累關節出現脫屑和瘙癢,此為本病特征。開始痛風與炎症發作間歇可達數月或數年,但以後發作越來越頻繁,症狀越來越重,侵犯的關節也愈多。

3.臨界間痛風兩次痛風發作的間歇期稱為臨界間痛風。多數患者第2次發作是在6個月至2年之內。

發作次數逐漸增加,常為未治療的患者,呈多關節性,在多關節發作者中約80%累及下肢關節,但同時累及兩足者罕見。

三、診斷依據

1.當前國內外采用的痛風診斷標準,是美國風濕病協會在1977年製定的,共9條:①急性關節炎發作一次以上,在一日內即達到發作高峰;②急性關節炎局限於個別關節;③整個關節呈暗紅色;④第一趾關節腫痛;⑤單側跗關節炎急性發作;⑥有痛風石;⑦高尿酸血症;⑧非對稱性關節腫痛;⑨發作可自行終止。

凡具備3條以上,並可除外繼發性痛風者,即可確診。

2.在臨床實踐中常以下列3項作為診斷依據:

(1)典型急性關節炎發作,可自行終止而進入無症狀間歇期。同時有高尿酸血症。

(2)關節腔積液中或白細胞內發現有尿酸鹽結晶。

(3)痛風結節中有尿酸結晶發現。

四、治療

(一)西醫治療

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