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濕內阻型
【症見】形體肥胖,身重乏力,嗜食肥甘厚味,頭暈頭重,胸悶脘痞,納呆腹脹,惡心欲嘔,咳嗽有痰,舌淡苔厚膩,脈弦滑。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降脂。
【方藥】處方:法半夏10克,茯苓20克,蒼、白術各12克,瓜蔞皮12克,炒薏苡仁10克,澤瀉30克,陳皮9克,生山楂20克,丹參15克,甘草3克。
加減:痰多加白芥子、製膽星、萊菔子;氣虛濕重加黃芪、黨參或重用蒼術、白術。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中成藥:可選用二陳湯、六君子湯、五苓散、異功散、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
肝膽鬱滯型
【症見】胸悶憋氣,胸痛,痛處固定不移,兩肋棒脹或痛,有時放射到頭、頸、肩背部的刺痛,頭暈頭痛,氣短,心煩不安,手顫肱麻;舌質暗或紫暗有瘀點、瘀斑,苔薄,脈弦或澀。
【治法】疏肝解鬱,利膽降脂。
【方藥】處方:柴胡15克,鬱金10克,金錢草30克,茵陳30克,山楂15克,沉香6克,香附12克,赤芍12克,白芍15克,川芎9克,炒山梔9克。
加減:兼脾虛痰濕重加半夏、陳皮;氣滯血瘀加木香、當歸、丹參;食積不化酌加炒菱芽、雞內金。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中成方:可選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白金丸、茵陳蒿湯等。
肝腎陰虛型
【症見】本型一般形體偏瘦,體倦乏力,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少寐多夢,健忘,遺精盜汗,目澀口幹,或見咽幹口燥,顴紅潮熱,五心煩熱,舌質紅少津或苔少,脈細數或沉細而數。
【治法】滋補肝腎,養陰降脂。
【方藥】處方:何首烏30克,玉竹30克,澤瀉20克,丹參15克,五味子6克,決明子12克,生地黃12克,枸杞子15克,菊花9克,黃精12克,玄參20克,女貞子10克。
加減:兼心陰不足加菱冬、天冬;兼痰濁加石菖蒲、天竺黃;兼血虛加當歸、雞血藤。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中成藥:可選用二至丸、杞菊地黃丸、首烏延壽丹、六味地黃丸、左歸飲、滋水清肝飲等加減。
脾腎陽虛型
【症見】體倦乏力,精神萎靡,腰膝酸軟,頭暈眼花,耳鳴、形寒肚冷,麵色白,腹脹納呆,食欲缺乏,尿少水腫,大便溏薄,月經失調,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退。
【治法】健脾溫腎,化濁降脂。
【方藥】處方:附子9克,茯苓15克,黨參20克,白術9克,淫羊藿12克,菟絲子9克,杜仲12克,肉豆蔻10克,桑寄生15克。加減:痰濁盛加瓜蔞、薤白、半夏;尿少、水腫加車前子、花椒;大便溏薄加蓮子、薏苡仁、大棗。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中成藥:可選附子理中丸、人參健脾丸、右歸飲、腎氣丸、真武湯等。
五、飲食療法
1.鯽魚1條(重約200克),赤小豆60克,紫皮大蒜1頭,蔥白1段。將鯽魚去鱗及內髒,加蔥、薑、料酒同赤小豆、大蒜一起文火燉熟,食魚喝湯。
2.山楂15克,荷葉12克,煎水代茶飲。
3.黑芝麻60克,桑椹60克,白糖10克,大米50克。將黑芝麻、桑椹、大米洗淨後,一同放入砂盤中搗碎,再放入沙鍋內加清水3碗,煮成糊狀後,加入白糖即可食用。每日服2次。
4.大蒜榨汁,單味飲服,或加奶油適量調勻後一起服下。也可用大蒜油製成膠丸,飯後服用,每次3粒,每日3次,1個月為1個療程。
5.取綠豆21粒,胡椒4粒,同研末,用開水1次調服。
6.蘑菇含有腺嘌呤類物質,經常食用,有降血脂作用。
7.焦山楂15克,荷葉8克,生大黃5克,生黃芪15克,生薑2片,生甘草3克。將以上各味同煎湯,代茶水飲,或每日3次。
8.豆漿汁500毫升,粳米50克,砂糖或細鹽少許。將上味同入沙鍋內,煮至粥稠,表麵有粥油為度。每日早晚餐溫熱食。
9.粳米100克,玉米粉50克。先將粳米入鍋內,加水500~800毫升,煮至米開花後,調入玉米粉,使成稀糊狀,再稍煮片刻即可。每日3餐均可食。
10.山楂、金銀花、菊花各25克,同放茶杯內,衝入開水,加蓋片刻即可飲用。代茶頻飲或每日3次。
六、生活調理
(一)飲食方麵
1.飲食原則
(1)減少脂肪的攝入量是控製熱量的基礎。飽和脂肪酸過多,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增加血液的黏稠度。飽和脂肪酸長期攝入過多,可使三酰甘油升高,並有加速血液凝固作用,促進血栓形成。多不飽和脂肪酸能夠使血液中的脂肪酸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能夠減少血小板的凝聚,並增加抗血凝作用。能夠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因此提倡多吃海魚,烹調時應采用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