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麝香:麝香辛,溫;入心、脾、肝經。氣味芳香,性善走竄,可啟閉開竅,為開竅醒神之要藥。臨床常用於治溫病高熱昏迷、中風昏迷等症。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麝香能興奮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促進神誌複蘇,改善機體應激能力。現代常用於治療腦血管意外、冠心病、心絞痛等,療效頗佳。本品還能擴張腦血管,改善血管反應性,治療血管性頭痛有顯效。
(9)枳實:枳實苦、辛,微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下氣消積,化痰除痞之力。治中風取其行氣消痰以通塞開竅之功。用於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等症。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枳實有明顯的升壓作用,其升壓時,冠狀動脈、腦、腎血流量明顯增加,血管阻力下降,有利於改善休克狀態下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
(10)橘絡:橘絡苦,平;入肝、肺經。具有通絡化痰,順氣活血之功效。對腦梗死引起的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症有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本品能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以防止微血管出血。
(11)紅花:紅花辛,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祛瘀,通經行滯之功。常用於治療臨床各科多種瘀血阻滯或血行不暢等症。如腦血栓形成之語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麻木或半身不遂、冠心病、心絞痛等症。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紅花對缺血性中風有效,並可用於防治腦動脈硬化、腦血管意外等。對中風後遺症的康複治療也是常用之品。
(12)丹參:丹參苦,微寒;入心、心包、肝經。具有養血安神,活血祛瘀,涼血消痛之功。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本品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降脂,降壓的作用。能改善血液的“濃”“黏”“稠”現象,有較好的抗凝作用。早期使用丹參,對缺血腦組織的水腫、缺氧、損傷都有一定效果。現代臨床使用丹參注射液、複方丹參注射液治療出血性、缺血性中風均取得顯著療效,並能解除中風先兆。
(13)雞血藤:雞血藤苦、微甘,溫;入肝經。具有行血補血,舒筋活絡之功。常用於治療中風手足麻木、肢體癱瘓、口眼歪斜、頭暈目眩等症。本品既能活血,又能補血,對於中風無論血瘀、血虛皆可使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本品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流速,有抗血栓形成之作用,是防治腦血管疾病的良藥。
(14)牛膝:牛膝辛、苦,微寒;入肝、腎、膀胱經。具有活血祛瘀,引血下行,補肝腎,利尿通淋之功。用治高血壓病、中風,取其引血下行之義,亦治中風下肢癱瘓。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本品有降低血黏度、血細胞比容等作用。
(15)三七:三七甘、微苦,溫;入肝、胃經。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本品止血作用良好,又能活血散瘀,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故為止血要藥。適用於人體內各種出血,用治中風癱瘓,則專取其化瘀之功,故無論卒中之初,或偏枯不舉皆有其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本品含有總皂苷、黃酮苷、生物堿類、多肽類、多糖類物質,有鎮靜、鎮痛、抗炎、抗心律失常、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抗氧化與抗衰老、抗休克以及促進生長等多種作用。除上述傳統應用外,尚用於治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死、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病、高脂血症以及各種外傷出血等症。
(16)藕節(藕汁):藕節甘、澀,平;入肝、胃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之功。本品也可用於治療中風合並上消化道出血。
(17)沙參:沙參甘、微苦,微寒;入肺、肝經。具有潤肺止咳,養胃生津之功。用於熱病後或久病陰虛津虧所致口幹舌燥、便秘等症。中風屬肝腎陰虛者宜用之。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本品有祛痰作用。
(18)枸杞子:枸杞子甘、平,微寒;入肝、腎經。具有養陰補血,延壽明目,潤肺之功效。常用於治療年老精血虧損所致的腦萎縮、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等症。本品用治中風之肝腎陰虛證。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枸杞子含胡蘿卜素、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C等,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提高腦細胞的激活率,可用於治療腦功能減退。
(19)石斛:石斛甘、淡、微鹹,寒;入肺、胃、腎經。具有滋陰清熱,養胃生津之功。凡熱病傷陰或久病陰虛內熱而見口幹少食及虛熱未退者,皆可用之。中風之腎精虧虛而致失語、足弱無力者常選用之。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本品能促進胃液分泌而助消化,對腸管有興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