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羅布麻茶:羅布麻500克,白糖500克,茶葉適量。先將羅布麻煎取濃汁,再以文火熬成粥狀,待涼放白糖調勻,曬幹貯存備用。每飲時,取羅布麻糖塊和茶一起衝飲。具有清熱平肝、養心安神的功效,適用於冠心病、高血壓病,亦可用於預防中風。
(23)梔子茶:芽茶10克,梔子30克。上二味加水適量(800~1000毫升),煎濃汁1碗(400~500毫升)。每日1劑,分上、下午2次溫服。具有瀉火清肝、涼血降壓的功效,適用於頭痛目赤、溲黃澀痛,治高血壓病、中風先兆。
(24)苦丁桑葉茶:苦丁茶6克,菊花6克,桑葉6克,白茅根6克,鉤藤6克。製成粗末備用。煎水代茶頻飲。具有清熱平肝的功效,適用於高血壓病、中風頭脹頭痛。
(25)蓮心茶:綠茶1克,蓮心幹品3克。沸水衝泡上二味。代茶飲,飯後服。具有清心瀉火、開竅明目的功效,適用於冠心病、高血壓病,預防中風。
(26)茅根茶:白茅根10克,茶葉5克。將白茅根摘淨根須,洗淨,同茶葉一起加水煎煮,取汁服。每日1劑,不拘時飲用。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適用於各種血證,可用於中風輔助治療。
配製中風藥膳的常用藥物有哪些
據統計,曆代治療中風所使用的藥物至少在300種以上,而治療中風的常用藥物為100種左右,其中大致分為扶正祛邪、補益氣血、化瘀通絡、祛痰開竅等幾類。至於治療中風之藥膳選藥配伍,亦應遵循其辨證用藥原則,對症選配藥膳,協助治療中風病。其功效雖較藥物療法為緩,但往往寓治於補益之中,緩圖功效。
(1)製半夏:半夏辛,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半夏辛開、溫散,凡人體氣機不利,致濕痰為患,膠結黏稠,流注經絡,蒙閉清竅等,本品為其主藥。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每於活血通絡祛風藥物中加入半夏等祛痰之藥,則療效更佳。研究表明,本品能抑製嘔吐中樞,有止嘔作用。此外,本品還有鎮咳作用及糖皮質激素樣作用。
(2)川貝:川貝苦、甘,微寒;入肺、心經。具有化痰止咳,清熱散結之功。使用川貝治中風,主要是取其化痰清熱散結之功效,多用於治療中風之痰火壅盛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川貝含有多種生物堿,能擴張支氣管平滑肌,減少分泌物,擴大瞳孔及降低血壓等。
(3)竹瀝:竹瀝甘、苦,寒;入肺、大腸、心、胃經。具有清熱化痰,鎮驚利竅之功。竹瀝甘寒,性極滑利,能清熱利竅,逐痰醒腦。常用於治痰熱蒙蔽清竅諸證,如中風痰迷清竅,肺熱痰壅及中暑或熱病驚厥,神昏不語,驚癇癲狂等,且效果迅速,實為化痰之專品。
《藥性論》謂竹瀝“治卒中風失音不語”。本品尚能治痰串四肢皮裏膜外,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肢體麻木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本品有化痰解熱作用。
(4)石菖蒲:石菖蒲苦、辛,溫;入心、肝、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化濁辟穢之功。臨床常用於治療中風、濕溫等病證而見神誌模糊或昏迷、煩躁、氣粗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石菖蒲的水、醇提取物對中樞神經係統有鎮靜作用,有安定、抗驚厥作用。石菖蒲還具有健腦益智,聰耳明目的作用。
(5)瓜蔞:瓜蔞甘、苦,寒;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化痰,寬中散結,潤腸通便之功。臨床常用於治療中風痰熱鬱閉證。本品屬清潤之品,雖善滌痰而無傷陰之弊。中風痰熱內閉而見神昏者宜之,無神昏症狀者也宜之。本品善理膈上之痰,竹瀝善祛行經絡之痰,在中風治療中,二者合用,其效更佳。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瓜蔞有祛痰與降血脂作用。
(6)杏仁:杏仁苦,微寒,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喘及便秘。因本品能舒展氣機,降氣除風,故亦用治中風。古方小續命湯即用本品,蓋緣中風一證乃木勝風動,必由金衰不能製木之故。方取杏仁、麻黃之類宣肺以助金之意。這是古方治療中風使用杏仁的範例。此外,本品能潤腸通便,中風恢複期及中風後遺症者每多津枯血少,腸燥便秘之症,極宜用之。
(7)紫蘇子:紫蘇子辛,溫;入肺經。具有止咳平喘,降氣祛痰之功效。本品常用於治痰涎壅盛,咳逆氣喘,胸膈滿悶等症,又因其有潤腸通便之功,故可用於治腸燥便秘。取本品治療中風,則是取其祛痰下氣及潤腸通便之功效。使用紫蘇子降氣通便常獲良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本品含揮發油及維生素B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