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如何做磁共振成像檢查
磁共振成像檢查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磁共振成像不用X線,無輻射對人體的損傷,無需造影劑即可進行心血管疾病的檢查。
磁共振反映了人體組織在分子結構上的差別,從而能發現早期病變,提供器官的功能和生理狀態的信息。它的分辨率較高,特別是對軟組織的對比分辨率較高。它無需改變體位即可直接獲得矢狀、橫斷或冠狀麵的圖像,對病變的部位、大小範圍的確定更為準確。磁共振的缺點是成像時間長,一次掃描成像平均約8分鍾,它不能顯示鈣化灶。
此外,用心髒起搏器的患者、體內殘留手術後金屬夾及裝有牙托者都不適於檢查。
磁共振成像檢查能分辨出直徑1毫米左右的病灶,可發現很小的腔隙性梗死,而CT隻能分辨出5~8毫米直徑的病灶。對於早期腦梗死說來,一般於血管閉塞後90分鍾,磁共振成像即可檢出,而CT一般需要24小時以後才能顯示,所以磁共振成像有利於診斷早期腦梗死。此外,磁共振成像能對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進行流體顯影,無需再做血管造影,它可準確地測定血流速度,檢出血管病變。臨床上用它來診斷頸動脈狹窄和閉塞,可預報缺血性中風。所以,對中風檢查而言,磁共振成像除具有CT的功能以外,還能發現CT所不能測出的病變,特別是能清楚地顯示腦幹的病變,可以說磁共振成像優於CT檢查。
中風患者如何做磁共振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簡稱MRA),是一種非創傷性的檢查,特別適合於老年人,並可作篩選性檢查,它能顯示直徑在1~2毫米的腦動脈,但其缺點是不能顯示較遠端的動脈。磁共振血管造影可顯示動脈硬化的情況、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和動脈狹窄或阻塞,但磁共振血管造影會出現誤差,所以僅作篩選用,最後還需要進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中風患者如何做超聲多普勒
超聲多普勒檢查是利用多普勒效應測定動靜脈的血流速度和記錄血流波形的一種無損傷性檢查方法。檢查顱外頸部血管時,探頭放在頸部氣管旁或下頜角處,可以得到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的血流信號。檢查顱內血管用脈衝式超聲多普勒儀,將探頭放在顳部太陽穴處,可得到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後動脈的血流信號;探頭放於枕後部中線位置,可得到椎動脈和基底動脈的血流信號;探頭放於閉合的眼瞼上,可得到眼動脈和頸內動脈顱內段的血流信號。通過超聲診斷儀上顯示出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動的情況,即可診斷顱內外的腦血管有無狹窄或阻塞。超聲多普勒能簡單而迅速地顯示出中風患者是由顱內哪一段動脈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對腦血管痙攣、動靜脈畸形、腦動脈瘤、動脈狹窄阻塞、盜血及供血不足等診斷有一定意義。
中風患者如何做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
友情鏈接:
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簡稱SPECT),是應用同位素的放射性進行計算機斷層腦掃描。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的特點是能提高腦梗死灶的診斷,而且早於CT,對缺血後腦水腫的診斷也比CT敏感,而且檢出的麵積也廣,特別能顯示梗死灶對側半球及運動區缺血情況,所以有助於了解整個腦部的供血情況。但對於腦出血的診斷不如頭顱CT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