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導醫解讀(2)(1 / 3)

中風患者如何做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是通過腰椎間隙穿刺測定顱內壓,並取出腦脊液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自CT檢查廣泛應用以來,雖然腰穿檢查相對少了一些,但CT檢查仍不能完全代替腰穿檢查。有些中風還必須通過腰穿檢查,才能診斷和鑒別診斷。做腰穿檢查腦脊液,對診斷、鑒別診斷、觀察病情轉歸及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蛛網膜下腔出血腰穿腦脊液呈均勻血性,這是本病的特點,也是確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方法,比頭顱CT掃描更可靠。

出血少者,腦脊液可呈渾濁狀態;出血量多則呈粉紅色或鮮紅色。

當紅細胞破壞後,腦脊液呈紅褐色,以後呈棕黃色。蛋白質增高決定於出血的多少,出血量大時蛋白質增高明顯,血糖增高時腦脊液的糖也增高。腦出血患者的腦脊液,在發病後6小時,80%以上腦實質出血均破入腦室。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脊液呈血性,1周後變為橙黃色或淡黃色,2~3周後腦脊液才轉為清亮無色。

腦梗死患者發病後進行腰穿檢查,腦脊液壓力、細胞數、蛋白均在正常範圍。腦脊液通常透明無色,這是重要的鑒別點。但嚴重腦梗死在病灶軟化之前血液再通,則可發生出血性腦梗死,腦脊液可能為血性或黃色,腦脊液中亦可出現多形核細胞增多,這種情況一般在發病24小時以後,3~4天達最高峰,尤其是腦表麵的梗死更易見到。

因此,腦出血患者過早檢查,血液未進入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可能無血;腦梗死患者過遲檢查可能有血,這些都是應該注意的。

中風患者如何做CT檢查

CT是用X線圍繞頭部進行斷層掃描,將顱內不同結構的X線吸收值通過檢測器記錄下來,輸入電子計算機,經過換算處理,最後轉變成圖像顯示出來。這樣,顱骨、腦、腦室及病變組織就以黑、白、灰等深淺不同的灰階和形態區分開來。CT的圖像質量好、密度分辨力高,解剖關係明確,病變檢出率和診斷準確率更高,對神經係統的腫瘤、外傷、感染及中風病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診斷價值。

CT對中風可以做出準確的診斷,不僅能鑒別是出血還是缺血,還可確定中風時伴隨的水腫反應及腦室移位等,提供全麵的診斷資料,如病變的部位、範圍及出血量。CT對鑒別腦出血與腦梗死的準確率幾乎達100%,腦出血CT檢查可見到出血區密度增高,顯示出白色陰影,1個月後血腫吸收,高密度陰影消失,數月後血腫軟化溶解呈現出低密度陰影。腦梗死與腦出血截然不同,其特征是梗死血管供應區出現低密度陰影。但應該注意,有部分腦梗死患者發病後1~2天內,缺血區腦組織不表現出密度變化,所以早期CT檢查陰性者,隻能排除腦出血,不能排除腦梗死。對於蛛網膜下腔出血,因為此病多由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引起,腦血管造影是查明病因的首選方法,但CT可顯示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腦實質內與腦室的情況,還可發現梗阻性腦積水、血管痙攣引起腦梗死等並發症。所以,CT對中風的鑒別診斷、療效反應、預後評估等均可提供客觀資料,是中風的首選輔助檢查方法。

中風患者從急性期到康複期常常要做多次CT檢查,這是因為中風發生後腦部的病理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適時的CT圖像對於指導治療、判斷預後有意義。腦出血患者,開始為血腫形成期,CT表現為高密度陰影,邊界清楚,質地均勻。1~3天後,由於血塊收縮,血漿被吸收,血腫密度更高,血腫周圍的腦組織水腫,故表現為高密度影周圍出現低密度環。1周以後,血腫周邊開始溶解,密度逐漸降低。2個月後血腫成為一個低密度的囊腔。腦梗死的患者,早期做CT檢查可能完全正常,因為腦組織的密度還未發生改變,稱為梗死潛伏期。發病6~24小時內僅少數病例出現邊界不清的低密度病灶,大部分病例在發病24小時後,由於梗死區的組織壞死和細胞水腫,方可見到邊界清楚的低密度灶。梗死後2~15天內,低密度灶均勻一致,邊界更清楚。在梗死後2~3周,病灶範圍變得不清楚,較小的病灶可完全變為等密度陰影。梗死後4~5周,病灶壞死組織已被清除,常常留下一囊腔,較小的病灶可逐漸消失。了解上述的動態演變過程,擇期複查CT,對於中風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作用。CT的動態改變圖像可提供治療依據,並可作為判斷預後的一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