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導醫解讀(1)(3 / 3)

(3)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發生於發病後1周以內,半數以上出血來自胃部,其次為食管,表現為嘔血或黑便。

(4)腦心綜合征:發病後1周內檢查心電圖,可發現心髒有缺血性改變、心律失常,甚至會發生心肌梗死。

(5)中樞性呼吸困難:多見於昏迷患者。呼吸呈快、淺、弱及不規則,或呈歎氣樣呼吸、呼吸暫停,這是由於腦幹呼吸中樞受到影響,說明病情嚴重。

(6)中樞性呃逆:見於中風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頑固性發作,也是病情嚴重的征象。

如何診斷中風

根據中風患者起病的形式,發病時的臨床表現特點,結合患者原有病史、發病誘因、發病前的先兆症狀以及患者年齡等因素,通過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一般可以迅速對中風做出明確的診斷。

(1)一般病史:當中風發生後,可根據患者的病史提供中風診斷的相應依據。如腦出血性中風的患者,多有高血壓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病史;腦血栓形成的患者多有動脈硬化、糖尿病以及血壓增高等病史;腦梗死患者,由腦血管血栓栓塞所致,可能與風濕性心髒病、心肌梗死、心房顫動等心髒病史有關;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可有反複發作的頭痛史。

(2)年齡特點: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的發病年齡有很大差異。腦血管出血常見於腦動脈粥樣硬化破裂出血,故多見於50歲以上的老人。根據近年來的資料表明,中風的發病年齡有提早的傾向,也發生於30~40歲,但仍以老齡段發病率最高。腦血栓形成可由高血脂、動脈硬化或其他外界因素導致,故中年以上患病率高。腦梗死常可繼發於各種心髒疾病、骨折、腫瘤以及靜脈注射、人工氣胸、氣腹等操作後,故多見於中青年患者。蛛網膜下腔出血由腦血管先天畸形及動脈瘤破裂等原因所致,發病年齡特點不明顯,故在青年、中年、老年各個年齡段均有發病。

(3)昏迷程度:昏迷是中風的主要症狀之一。但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的昏迷程度有很大的區別。出血性中風患者常有昏迷出現,且多為深昏迷,醫師用雙手拇指用力按壓患者眉頭處的眼眶,患者沒有皺眉的痛苦表情,說明患者昏迷深重。由於腦血栓形成導致的缺血性中風患者常隻有意識障礙、反應遲鈍而無昏迷,可表現為嗜睡、呼之能醒、醒後又睡,少數患者則表現為淺昏迷,且持續時間短暫。

腦梗死患者多無昏迷,極少數患者有為時短暫的淺昏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常有短暫的意識喪失。但由於昏迷是腦出血的主要特征性症狀,而同時又是很多疾病都可出現的症狀,故應與其他各種疾病引起的昏迷相區別。如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尿毒症昏迷、肝性昏迷、腦炎昏迷等需與中風引起的昏迷一一加以鑒別。根據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病史,突然出現昏迷的同時,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大小便失禁,即應考慮出血性中風。

(4)語言不利:中風患者出現語言不利或說不出話,或說話不清楚,可稱為中風性失語,這是由腦血管病變導致大腦皮質受到損害造成的結果。根據大腦皮質受損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又可分為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意義性失語等。①運動性失語:主要表現為可以理解別人講話的內容,但患者自己不能說話表達。②感覺性失語:即患者能夠自言自語,但對自己所說話的意思並不清楚,使別人對自己說話的內容也不能完全理解,因此會出現答非所問,語言無邏輯,甚至胡言亂語等表現。③命名性失語:患者失去了對物品命名的能力,隻知其用途,不知其名稱。如向患者出示鉛筆,患者隻能說出是“寫字用的東西”,而不能叫出“鉛筆”的名稱。④意義性失語:患者對結構複雜的句子喪失理解能力,如患者不能區別“兄弟的父親”和“父親的兄弟”二者的含義。無法理解被動性語態,如“蘋果被小孩吃了”,這時患者就弄不清是誰吃了誰。⑤混合性失語: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失語同時存在,即稱為混合性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