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導醫解讀(1)(2 / 3)

(3)偏盲:一側視束和視放射的神經纖維,來自兩眼同側視網膜的神經纖維,經內囊後支到矩狀裂視覺中樞,反映對側視野。如內囊受損、視放射受損,則對側視野偏盲。

缺血性中風有何症狀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起病突然,往往沒有任何前驅的不適感即開始發病。發病多在清醒時,曆時短暫,臨床症狀常在數分鍾至1小時後自行緩解,很少超過12小時,最長者也可在24小時內完全恢複。但容易反複發作,且每次發作與上一次發作症狀完全一樣。臨床上可分為頸內動脈係統與椎-基底動脈係統兩種類型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頸內動脈係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常見的表現是癱瘓,常為一側上肢或一側下肢不能活動,也可能為一側上下肢同時出現輕度癱瘓。有的患者表現為一側上肢、下肢或半身出現麻木感,稱之為感覺障礙或感覺異常。還有的患者表現為短暫的失語,一側眼睛失明,腦子裏一片空白,思維暫時停止與情緒不穩定等。

椎-基底動脈係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表現為眩暈和暈厥。

眩暈常突然發作,可伴有惡心、嘔吐及眼球震顫。有的患者突然發生暈厥,猝然暈倒,意識喪失,數分鍾後即可清醒。也有患者表現為各種神經功能障礙症狀,如不會吞咽,飲食時引起嗆咳,說話不清楚,看東西時出現重影或偏盲,有短暫的記憶遺忘。個別患者還可出現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同時癱瘓,稱之為交叉性癱瘓。

(2)腦血栓形成:腦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症狀是偏癱。由於老年人腦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高,動脈血管管腔變窄,故腦血栓形成以老年人最多見。特別是既往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容易導致腦血栓形成的發生。一般患者常在安靜狀態中發病,特別在清晨起床時,患者出現半身不遂等中風症狀。這是由於人體在安靜睡眠狀態下,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減低,而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致心跳減慢減弱,心排血量減少,動脈血流減慢。有研究表明,夜間睡眠狀態下,血壓較白天明顯下降,血小板與纖維蛋白易於沉積,這就很容易導致腦血栓形成,發生中風。因為腦血栓形成往往有一個過程,因此其症狀表現為漸進性發展,患者一般意識清楚,沒有大小便失禁。

(3)腔隙性梗死:腔隙性梗死由於梗死灶很小,且梗死灶被逐漸吞噬,故中風發病後的臨床表現較短暫,多呈緩慢發病,有一部分患者有過“小中風”發作史,少數患者發病後出現頭痛、頭暈、呃逆等症狀。根據症狀表現不同,可分為純運動性卒中、純感覺性卒中、感覺-運動性卒中和基底動脈分支綜合征4種類型。

純運動性卒中僅表現為麵癱或半身不遂。這種半身不遂的上下肢癱瘓程度一致,患側的感覺功能正常,無麻木等異常,而且神誌、語言、視力均表現正常。個別患者在麵癱和半身不遂出現的同時,可有平衡障礙和語言障礙。

純感覺性卒中的患者肢體活動自如,也無麵癱,但感覺異常,如麻木、痛覺、溫度覺消失,兩側感覺沿正中線明顯分開,一側完全正常,一側感覺異常。

感覺-運動性卒中患者,初起一側肢體感覺麻木,繼之可出現輕度偏癱。

基底動脈分支綜合征患者,可出現一係列較輕的神經症狀,如一側下肢輕度癱瘓;或無肢體症狀而僅出現構音障礙;無麵癱或僅有輕度偏癱;或眼球麻痹不能隨意轉動伴有一側輕度偏癱;或構音語言障礙伴有走路不穩及眼肌麻痹等。

中風後可能有哪些並發症

腦出血或大麵積的腦梗死後,常會並發身體其他髒器的疾病。常見的有急性消化道出血、腦心綜合征、肺部感染和急性肺水腫、褥瘡、中樞性呼吸困難、中樞性呃逆、中風後抑鬱等,分述如下。

(1)肺部感染:腦部病損可能導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亂,肺水腫淤血;較長時間不翻身,會導致肺部分泌物墜積;嘔吐物誤吸入氣管等,都會促使肺炎發生。應加強護理,如每3~4小時輕輕變動患者的體位並輕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於長期積貯,並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時要特別小心,盡可能防止肺炎發生。

(2)褥瘡:由於癱瘓肢體活動受限,骨隆起部位容易受壓,局部皮膚血液循環與營養障礙,故容易發生褥瘡,好發部位在腰背部、骶尾部、股骨大轉子、外踝、足跟處。為避免褥瘡發生,可幫助患者每2小時更換1次體位;在易發褥瘡的部位放置氣圈、海綿墊等,以保持皮膚幹燥;還可進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