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血液黏滯性增高的患者:引起血液黏滯性增高及血液凝固性增高的疾病有紅細胞增多症、骨髓增生綜合征、異常球蛋白血症等,這類疾病可引起血液黏滯性增高,血流緩慢,從而引起全身和腦缺血的症狀;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服避孕藥、產褥期、妊娠血小板增多症、狼瘡抗凝物質的存在、腎病綜合征等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亦是同樣的道理。
(15)老年人:85%的中風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動脈硬化是中風發生的最常見的基本條件。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動脈硬化在生理變化和諸多病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礎上不知不覺地發生了。
動脈硬化雖有先天性遺傳因素的影響,然而更有諸多的後天性因素可成為致病的條件,如超標準體重的肥胖,高熱量和高動物性脂肪的飲食,高脂血症,長期煙、酒嗜好,長期腦力活動緊張,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婦女絕經期之後以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高血壓、糖尿病也是老年人的多發病,患有這些疾病的人動脈硬化的發生率比正常人分別高4倍和2倍。高血壓更是與動脈硬化相互促進的疾病,即長期高血壓者動脈硬化發生得早而且嚴重;動脈硬化的加重反過來又會對高血壓產生不利的影響。以上所列舉的都是動脈硬化的易患因素。
實際上,老年人即或沒有這些易患因素,隨著年齡增長,動脈壁也會因生理性退化而發生變性,包括纖維組織增生、脂質和鈣質的沉積等,也就是動脈硬化的改變。
(16)肥胖者:肥胖與中風並無直接的關係。肥胖者易患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而這三者又均為中風的重要危險因素,所以肥胖為中風的間接危險因素。
中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中老年人的腦動脈內膜可能會發生膽固醇沉積、脂肪變性,形成粥樣斑塊,動脈管壁變厚變脆,管腔狹窄阻塞,造成腦局部供血不足。
如果病灶周圍的血管側支不能代償,就會發生腦梗死。硬化的腦動脈受到高壓血流的長期衝擊,常常在小動脈的分叉部位形成微小動脈瘤,當血壓驟然升高時,這些微小動脈瘤很容易破裂,發生腦出血。
中風的發生還與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有關,血壓升高,腦血流增加,若血壓過高,則血管破裂發生腦出血;血壓降低,腦血流減少,若血壓過低,則產生腦缺血。血液成分的改變也與中風的發生有關,血液黏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增高,都能造成血流不暢、腦血管阻塞。中風雖可由多種疾病引起,但大多數患者具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1)有導致中風的基本疾病:絕大多數中風患者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常常有高血壓、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糖尿病等。中風的第一危險因素是高血壓,控製好高血壓就能減少一半中風。的確,高血壓患者出現頭暈、失眠、焦慮、四肢麻木、一過性失語時,就可能已經出現腔隙性腦梗死,若不及時治療,就會加速動脈硬化的發展。中風的第二危險因素是糖尿病,糖尿病的並發症之一就是中風。研究表明,血清胰島素增高的年齡比高血壓出現的年齡更早,因此,從兒童時期就應該合理搭配膳食,預防糖尿病。中風的第三危險因素是高纖維蛋白原血症。患者血液黏稠,血管狹窄甚至阻塞,容易發生腦梗死、心肌梗死等突發病變。此外,高血脂、血小板聚集度增高等都是腦血管的危險因素。中風的第四危險因素是無症狀,這類人貌似健康,但體內卻有隱患,如肥胖、吸煙、有家族病史、高鹽飲食(高鹽飲食可誘發腦出血已得到證實)等,都潛在著危險因素。據統計,因上述疾病致中風者約占中風總人數的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