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肢體麻木、耳鳴或異常乏力:有些患者在數小時或數天前,就感到一側麵部或上、下肢麻木、刺痛、軟弱無力,有時流口水、講話費力,有時伴有眩暈、耳鳴。這些症狀多在早晨起床後最為明顯。
(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嚴格說來它是最輕型的中風,已出現了一過性偏癱或單癱,隻是持續時間短暫,多在24小時內完全恢複。
隨訪觀察表明,發生短暫性腦缺血後3~5年,約有半數以上的人發生缺血性中風。
(3)短暫語言障礙:患者常無任何原因就出現言語不清,說話困難,或聽不懂別人的話,有時思維混亂,答非所問,都是由於大腦中動脈供血不足,影響了大腦皮質語言中樞的緣故。
(4)眩暈:頭暈眼花、走路不穩、視物旋轉、聽力下降,有時伴有惡心、嘔吐,這是由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5)一過性眼前發黑:看不見東西,數秒鍾或數分鍾即恢複,不伴有嘔吐、惡心、頭暈、意識障礙。出現眼前發黑意味著視網膜有短暫性缺血,可能是由於顱內血流動力學改變或微小血栓通過視網膜動脈引起。研究發現,腦血管硬化中有60%是由頸動脈粥樣硬化延續而來。眼動脈是頸內動脈的第一條分支,它對頸動脈的病理改變最敏感,出現症狀也最早。
(6)短暫性視力障礙:即視物模糊或視野缺損,多在1小時內自行恢複。有人對出現短暫性視力障礙的10例患者進行了眼底檢查和腦血流量測定,發現其中有3例為視網膜中心動脈閉塞,7例為視網膜分支動脈閉塞。同側腦血流量也相應減少,但尚未出現腦神經征象。
(7)剃須休止征:這是指自己持刀刮麵時,頭轉向一側,突然感覺手臂無力,剃刀落地,並可能說話不清,1~2分鍾後完全恢複。
類似現象的發生,是由於轉頭扭頸時引起已經硬化的頸動脈扭曲,加重了狹窄,導致顱腦供血不足,從而誘發了一次性腦缺血症狀。
(8)哈欠頻繁:中老年人由於腦動脈硬化,管腔變窄,致血流緩慢,使腦組織常處於缺血、缺氧狀態。腦缺氧會引起哈欠反射,當腦動脈硬化逐漸加重,管腔愈來愈窄,腦缺血缺氧加重,特別在缺血性中風前5~10天內,頻頻打哈欠者可達80%左右。
(9)遺忘:患者突然對近事喪失記憶,或個人習慣、判斷力發生改變,但照樣可以進行日常活動,發作在短時間內恢複,但對發病當時的情況不能回憶。
(10)頭痛、頭暈:若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近來血壓波動較大或持續性升高,突發頭痛、頭暈,有時頭痛難以忍受,或伴有惡心、嘔吐。
凡出現以上征兆之一者,都應及早檢查,明確診斷後進行係統治療,有可能避免中風的發生。
容易罹患中風的人群有哪些
容易發生中風的人,醫學上稱為“中風易患者”,這些人具備罹患中風的危險因素。有人雖無症狀,貌似健康,但體內卻有隱患。
(1)高血壓病患者:80%的中風患者有高血壓病史。病史越長,血壓越高,中風發生率越高。尤其是當舒張壓急劇升高或血壓波動較大時,更容易發生中風。我國的調查表明,70%的中風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而絕大多數腦出血是高血壓引起的。長期高血壓是導致腦出血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有效地控製高血壓,對預防腦出血十分重要。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而不受年齡和性別的限製。糖尿病導致中風的發病機製與內皮受損、血小板功能異常、凝血和抗凝功能異常以及血液黏稠度的變化有關。
(3)高脂血症患者:高脂血症係指血液中的脂肪含量高於正常而言。正常人空腹時血液中含膽固醇3.1~5.7毫摩爾/升,三酰甘油0.56~1.7毫摩爾/升。如果血液檢驗數值超過了這一標準限值,即稱為高脂血症。血脂增高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危險因素。
(4)腦動脈硬化患者:70%的中風患者有腦動脈硬化史。目前認為,動脈硬化與血清中膽固醇、β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