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長時間站立或蹲坐,血液蓄積下肢產生過高的靜脈壓破壞靜脈瓣膜而造成的。
女性發病率更高,可能是因為女性骨盆較寬大,血管結構過度彎曲以及月經期、妊娠期和絕經期時骨盆內的靜脈充血。靜脈曲張大多發生在下肢。
一、靜脈曲張的原因
1.靜脈壁薄弱和瓣膜缺陷靜脈壁相對薄弱,在靜脈壓作用下可以擴張,瓣竇處的擴張導致原有的靜脈瓣膜無法緊密閉合,發生瓣膜功能相對不全,血液倒流。瓣膜發育不良或缺失則不能發揮有效的防止倒流作用,導致發病。
2.靜脈內壓持久升高靜脈血本身由於重力作用,對瓣膜產生一定的壓力,正常情況下對其不會造成損害,但當靜脈內壓力持續升高時,瓣膜會承受過重的壓力,逐漸鬆弛、脫垂,直至關閉不全。這多見於長期站立工作,重體力勞動、妊娠、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
3.年齡隨年齡增大,靜脈壁和瓣膜逐漸失去其張力,易形成曲張。
據統計,約有40%的女性和20%的男性患有靜脈曲張的現象。老師、外科醫師、護士、理發師、售貨員、廚師、餐廳服務員等需長時間站立的人皆是高危險人群。因人體沒有自我修複血管瓣膜的機製,所以靜脈曲張為一種不可逆的現象,但是我們仍可通過運動、飲食及生活作息的改變來預防靜脈曲張的發生和發展。走路、遊泳、騎自行車等較緩和的運動能降低靜脈曲張發生率。在飲食方麵,應多吃高膳食纖維、低脂飲食及加強維生素C、維生素E的補充。在日常生活方麵,則應控製體重,避免服用避孕藥,避免穿著過緊的衣物及高跟鞋、蹺二郎腿及避免久坐或久站。每天中午將腿抬高一段時間以利於下肢血液回流。由於抽煙會使血壓升高及動、靜脈受損,靜脈曲張的病人應戒煙。
二、靜脈曲張的治療
大多數靜脈曲張患者不需治療,保健與預防是最重要的。但若靜脈曲張太嚴重並產生反複潰瘍、感染和出血的現象就要請專科醫師給予適當的治療。治療方法有以下數種。
1.壓迫治療法使用彈性襪,利用外在的壓力來減少水腫。
理論上說,彈性襪的壓力,在足踝部最大,往上逐漸降低。彈性襪最好是在清晨尚未起床時穿著,一直到夜間上床後再脫掉。如果病人已因靜脈高壓而產生腿部潰瘍,則應遵醫師的指導服用抗生素和利尿藥並輔以特殊衛生材料後再穿著。
2.硬化劑治療將高張性溶液(如高濃度鹽水或硬化劑)注射到曲張的靜脈,破壞血管內膜,使其封愈。但僅能治療小的曲張血管,治療中可能會有劇痛、色素沉著,甚至發炎、紅腫、潰爛等後遺症,且有容易複發及複發後難以處理的問題,所以僅適用於少數患者。
3.外科抽除手術在腹股溝做切口,切斷結紮或抽出大隱靜脈。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住院2~3天。若靜脈曲張太嚴重時,可能需要數個小切口,一段段的抽除曲張靜脈。
4.血管內燒灼治療在膝蓋或足踝內側做小切口,放入極細的導管,用高頻波(或稱射頻)或雷射光束燒灼、阻斷曲張的靜脈血流。單純的血管內燒灼治療手術可在局部麻醉情況下進行,不必住院,瘢痕與疼痛較少,治療後綁上彈性繃帶就可走動,成功率高。但大多數患者不能單以此法解決,需輔以其他方式,如微創靜脈曲張旋切係統才能較徹底的治療。
5.微創靜脈曲張內視鏡旋切係統使用內視鏡及抽吸旋切方式將蚯蚓般的靜脈絞碎吸出,傷口比傳統手術小,較美觀,但目前開展此項目的醫院較少。
第二節脈管炎
脈管炎全稱“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發生於血管的變態反應性炎症,導致中小動脈節段性狹窄、閉塞,肢端失去營養,出現潰瘍、壞死,是一種較頑固的血管疾病,是血管壁的一種炎症表現,與細菌感染沒有關係。中醫稱脈管炎為脫疽,多見於北方寒冷地區。正常的血管分內層、中層和外層。內層非常光滑,裏麵流淌著血液;中層是肌層,保持著血管的彈性和舒縮功能;外層由光滑的外膜和神經等組織組成。患脈管炎的血管壁由裏及外全層參與病變,內層的炎症性改變造成血管腔狹窄;中層改變使肌層僵化,彈性差;血管周圍的神經、外膜、肌肉也同時參與炎症性改變,產生一係列症狀。吸煙、精神緊張、營養不均衡、寒冷潮濕、家族遺傳因素是患脈管炎的高危因素。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人數從1998年的550萬到2008年的1200萬,短短10年中增加了一倍多,而且還在進一步增加,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於世界範圍內的疑難雜症,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對其進行很好的根治。目前,世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人數已經超過1億人。目前,國內外對此病尚無滿意的治療措施,西醫對此病以藥物治療為主,對Ⅰ、Ⅱ期患者有一定的療效,但對Ⅲ期患者僅能給予強效鎮痛而不能起到治療的效果。手術治療對Ⅰ、Ⅱ期患者有一定的療效,Ⅲ期患者要進行截肢手術,給患者留下殘疾。中醫對此病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為主的治療方法,效果明顯優於單純西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