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管炎的分期
本病的發展過程分三期。
1.初期(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發涼、怕冷、沉重,足趾有針刺樣痛,小腿肌出現痙攣性疼痛、間歇性跛行,患肢動脈搏動微弱或消失、可遊走性淺靜脈炎,全身症狀不顯著。
2.中期(營養障礙期)患肢麻木、發涼、怕冷、間歇性跛行加重,並有靜息痛。患肢皮膚常呈潮紅色、紫紅色或蒼白色,足部皮膚幹燥、脫皮,趾甲生長緩慢、增厚變形,汗毛脫落,小腿肌有萎縮現象,患肢動脈搏動消失。可有情緒不安,頭暈腰痛,筋骨無力症狀。
3.後期(壞死期)患肢由於嚴重的血液循環障礙,發生潰瘍或壞死,大多數局限在足趾或足部,向上蔓延至踝關節或小腿者很少見。疼痛劇烈難忍,患者常抱膝而坐,捶胸頓足,痛不欲生。
壞疽的足趾脫落後,常遺留潰瘍而經久不愈合。全身常伴有發熱、口幹、食欲減退、失眠、便秘、尿黃赤等症狀。
二、脈管炎誘發因素的預防
脈管炎的確切病因目前尚未明確,但根據臨床觀察和實踐認識到,某些因素可誘發本病發生和加重病情發展,如果積極預防這些因素就可以減少發病和防止複發。
1.戒煙吸煙對脈管炎病人是有害無益的。煙堿能使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度增加,有人認為煙堿中毒是重要病因之一,並增加疾病的複發機會。因此,戒煙是預防和治療脈管炎的一項重要措施,吸煙的患者應以堅強的毅力嚴格禁煙。
2.防寒凍、潮濕寒冷季節,在室外勞動,如興修水利、坑道、礦井下作業等,應做到防寒保暖,並注意衣服、鞋襪的鬆軟和防潮濕。做站立或久坐等靜止工作時,一定時間後,肢體做屈伸運動,以促動血液循環。“濕冷”比“幹冷”影響更大,中醫強調寒濕之邪是致病原因。據臨床觀察,脈管炎的發病和複發常與寒凍有關,因此應防止寒凍,避免潮濕,引起足夠重視。
3.避免外傷在工作和勞動中,應加強勞動保護,嚴格遵守勞動操作規程,避免各種外傷。在修剪趾(指)甲時,要注意勿損傷皮膚,因為在血運不良的趾(指)端,即使輕微的外傷,也易引起潰瘍和壞死。
4.避免精神刺激祖國醫學認為精神刺激可致情誌內傷,肝腎不足易誘發脈管炎。西醫認為,在精神因素刺激下,發生中樞神經係統的調節障礙,從而引起自主神經係統功能失調和內分泌活動異常,主要表現為血管痙攣,成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之一。
因此,要樹立樂觀主義精神,避免各種不良的精神刺激。患者要有治愈疾病的堅強信念,充分發揮內在的積極性,堅持與疾病作頑強的鬥爭。
三、脈管炎的治療
目前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治療困難,應根據病情和病變範圍,選擇各種中西醫治療方法,綜合治療。治療原則主要著重於改善和增進肢體血液循環,解除和減輕疼痛,挽救肢體,恢複勞動能力。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除及早科學治療外,合理膳食也很重要。
應根據中醫辨證選擇適合的飲食。①對血瘀阻絡型者,宜食具有活血作用的食品如生薑、雞、鴨、山楂、藕、栗子、荔枝等,宜熱服、忌生冷,忌食澀味收斂之品;②對熱毒型患者宜食清熱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綠豆、梨、西瓜、百合、苦瓜等,可飲用菊花茶、金銀花露,或用荷葉、竹葉煎湯飲,忌食辛辣、燒烤、肥甘厚味及魚腥發物等助濕生熱之品;③氣血兩虛型,宜食營養豐富的滋補之品,如瘦肉、海參、牛奶、雞蛋等,可用黨參、黃芪、當歸燉雞,或用黨參、當歸、熟地黃、白術、大棗等燉牛肉食用;④陰寒型患者宜進食溫熱滋補之品,如羊肉、狗肉、山藥等,忌食寒涼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