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腹部(1)(1 / 3)

第一節胃與十二指腸

胃痛非常普遍,胃痛是一種症狀,在很多種消化道疾病時都可以發生,比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都會引起胃部疼痛。現代醫學證實,胃炎與胃潰瘍的發生與不良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病人多有情誌不暢及生活調攝失常史,大量飲酒史或吸煙史。因此,患者必須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適時休作,科學飲食,戒除不良嗜好,順應四時氣候調養,從“治未病”的角度出發,預防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嶽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

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必當以脾胃為先。”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一、胃病的臨床症狀

胃病的臨床症狀很多,形式多樣,雖然同為胃病,但是每個人的症狀都不相同。

1.疼痛這是胃病最常見的症狀。形式多樣,有隱痛、刺痛、絞痛。導致疼痛的原因也很多,如進食不當(如冷、硬、帶有刺激性食物)或因氣候驟變誘發。疼痛發生的部位在上腹部,有燒灼、悶脹感,平素多有泛酸、噯氣等現象。發作時一般不影響正常活動。采用解痙止酸藥如複方胃舒平、蓋胃平或阿托品等,常可緩解疼痛。需特別注意的是,心髒與胃雖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功能器官,且分別位於胸、腹腔內,但兩者卻僅被膈肌相隔,病時均以疼痛為主要表現,常常混淆造成誤診誤治。

心髒病(主要指冠心病)所引起的疼痛,常因勞累或情緒緊張、激動、過於興奮等誘發。疼痛出現的部位在胸骨後方,其痛猶如刀割,有壓迫或憋悶感,可反射至左上肢內側或頸、背部,持續數分鍾(如持續半小時疼痛不能緩解,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死)。與胃痛不同,常常迫使病人停止活動,經休息或用藥,如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等可使疼痛消止(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不能止痛)。因此,突然出現胸或上腹部疼痛或“久治不愈”的“胃病”,甚至僅有胸悶、氣短感時,都不應輕易斷定為胃痛,應想到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2.胃脹脾胃運化不力,或者因寒或因氣受阻都會導致胃內的食物不能及時排出,從而產氣導致胃脹。

3.口不知味或口苦中醫理論認為,脾開竅於口,如果脾受困,或其他原因導致脾虛,都會引起患者口不知味,不欲食。

而口苦是肝膽熱的典型症狀,是膽氣上泛的表現。西醫檢查多會發現膽汁反流性胃炎。

胃有九怕:

(1)不守時:胃是一個嚴格遵守“時間表”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穀,便於及時消化食物。如果沒有按時進食中和胃酸和胃蛋白酶,就會消化胃黏膜本身,對胃黏膜造成損害。

(2)吃得過快:狼吞虎咽,囫圇吞棗,粗糙的食物會直接磨損胃黏膜,並且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延長。食物咀嚼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食物也難以充分消化,久而久之,易致胃病。

(3)吃得過飽:暴飲暴食,不僅胃難以承受,造成消化不良,有時還可導致急性胃擴張、胃穿孔等嚴重疾患。特別是晚飯過飽或睡前吃夜宵,會使整個夜晚胃液分泌過量,腐蝕胃黏膜導致糜爛、潰瘍等疾病。不僅傷胃,還會影響睡眠。

(4)邊讀(玩)邊吃:有些人喜歡一邊看報,一邊吃飲,或邊玩邊吃。這樣,由於閱讀或玩時大量血液供腦,供胃腸消化吸收的血液相對減少,影響胃液分泌,長期易致慢性胃病。

(5)常吃零食:經常吃零食,會破壞胃液和消化酶分泌的正常規律,使胃經常“打無準備之仗”,得不到正常合理的休息,容易“積勞成疾”。

(6)受寒與冷食:人體受到冷空氣刺激後,胃部容易發生痙攣性收縮,從而引發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症狀。

有些人偏愛冷食,尤其在夏天邊喝冷飲邊吃東西,使胃的抗病能力下降。

(7)食物過辣:經常進食辛辣食品,可刺激胃黏膜充血,久而久之,可導致慢性胃炎。

(8)煙酒過度:吸煙可增加潰瘍病和胃癌的發病率。而飲酒過度,則可直接損傷胃黏膜,使胃黏膜出現炎症、糜爛、潰瘍或出血。還會影響胃液分泌,降低胃酸活性,使人食欲下降。

(9)過度疲勞:疲勞過度不但會使機體的抵抗力下降,而且會使胃黏膜的防禦作用削弱,容易引起胃部供血不足,使分泌功能失調,而胃酸過多、黏液減少就會使胃黏膜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