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腫:心力衰竭患者的循環血容量增加,體內、血管外、細胞外水分的增加顯著,有時可增加100%以上。組織間隙裏水分可增加到15~20千克。
(2)胸、腹腔積液:與水腫的發生原理相同。
(3)肝大:肝大指慢性右側心力衰竭時,代償性循環血容量增加出現的肝淤血,多可見大量腹腔積液、脾增大等。長期肝淤血可導致心源性肝硬化。
(4)疲乏:心力衰竭時,心肌收縮力下降,不能適應活動時肢體對心排血量的需要所致。
(5)氣短:產生心源性呼吸困難的主要原因,是肺淤血使肺的順柔性減退,變得僵硬,機械地阻礙了肺的擴張與回縮,使呼吸發生紊亂;肺循環壓升高對呼吸中樞的反射性刺激,阻礙了肺毛細血管的氣體交換,故引起了呼吸加速與表淺。
(6)心慌:心力衰竭時代償性心率增快,以增加心排血量,適應全身對血量的需要。反過來心率增快又因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加重了心力衰竭。
(7)心髒擴大:心力衰竭時,心髒代償性擴大以增加收縮力,期望適應全身對心排血量的需要。
心肌梗死三大合並症
心律失常:①室性期前收縮,即期前收縮出現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②頻發室性期前收縮,每分鍾超過5次;③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或室性期前收縮呈二聯律。以上情況有可能發展為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必須及時給予處理。
四、心源性猝死與急救
源性室性期前收縮或室性期前收縮呈二聯律。以上情況有可能發展為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必須及時給予處理。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早期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心率加快、舒張早期奔馬律,嚴重時可出現急性肺水腫,易發展為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可以出現煩躁不安,呼吸加快,脈搏細數,皮膚濕冷,繼之血壓下降、脈壓變小。
近年來,媒體報道了眾多著名影視明星因突發心髒病而猝死。
引起了社會大眾對猝死的關注。心源性猝死是指由於各種心髒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其發病急、進展快,通常在症狀出現後半小時左右即死亡。容易發生猝死的人之前多有心髒疾病,猝死事件一旦發生,存活機會甚低。各種心髒病均可導致猝死,但冠心病為最主要的原因,發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75%是心肌梗死。
導致猝死的直接原因是突然發生的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此時心室無序收縮失去排血功能,醫學上稱之為心搏驟停。這類心律失常自行恢複的可能性甚小,需要立刻進行心肺複蘇術,即心髒按壓和人工呼吸。如能及時救治,部分患者可成功複蘇。但因為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電除顫治療(即用直流電電擊顫動的心髒使其轉複為正常心律),醫院外病死率仍非常高。獲得電除顫的時間與存活率密切相關,3分鍾內得到除顫,存活率可達74%,3分鍾後,存活率下降至49%。而目前在大多數國家,從目擊者發現病人發生心髒驟停到專業急救人員趕到現場為患者除顫的時間平均為9分鍾。搶救心髒驟停患者的急救措施是:立即對病人的心前區拳擊,拳擊的部位是病人左胸前乳頭部位。拳擊的次數一般為2~3次,拳擊要有力,而後立即進行心髒按壓。按壓時用力要均勻,以一手掌平放病人胸骨下段胸壁上,另一手掌壓在該手背上,上下起伏垂直按壓。在對猝死者進行急救時,人工呼吸應和心髒按壓同時進行。用一手將患者頸部托直,使頭後仰,打通氣道,然後一手捏緊患者雙側鼻孔,急救者口唇與患者口唇密合後進行吹氣。
預防心源性猝死,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強定期查體及治病意識,及時發現及治療各種心髒病。
2.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吸煙、不酗酒、勞逸結合、健康飲食,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
3.多吃水果和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不便秘,不腹瀉。
4.經常測量血壓,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5.控製體重等。
五、心血管的日常保養
防治冠心病的關鍵在於防而非治。因為冠心病的病理基礎動脈粥樣硬化始發於少兒期,至最終發病的幾十年時間為預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機會。如果不進行良好的預防,麵對龐大的患者數量和高猝死率,再高超的醫療技術也無法阻止其成為人類的第一殺手。所以我們必須大力加強一級預防,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消滅冠心病於萌芽狀態;重視二級預防,提高全社區冠心病的早期檢出率,加強治療,防止病變發展並爭取其逆轉;不可忽視三級預防,及時控製並發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病人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