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梗死前綜合征心肌梗死前綜合征是指在有明顯心肌梗死之前的一係列臨床表現。一般在心肌梗死發生前1周左右,甚至在近4周之內出現。雖然沒有明顯心肌梗死,但心肌細胞正經曆著嚴重的缺血考驗,如果沒有側支循環建立起來就很容易梗死,這是一種嚴重的心髒不穩定狀態。其病理改變可能是冠狀動脈壁上粥樣斑塊的出血、水腫、破裂,或逐漸擴大形成不完全的阻塞,或冠狀動脈痙攣;也有人認為此時已出現小的梗死灶,繼續發展為大麵積時,才出現典型的臨床症狀。從臨床角度看,這些病人必須進行積極的治療。如就診及時,治療得當,相當一部分患者可以免於發生心肌梗死,即使發生,症狀也較輕,預後較好。如出現以下梗死前症狀,患者應當及時就診,盡早住院治療。
(1)原來的心絞痛發作有明顯誘因,而最近在無誘因情況下,安靜時或夜間也有嚴重的心絞痛發作,且發作頻繁,程度加重,範圍擴大,持續時間超過15分鍾,口含硝酸甘油無效。
(2)心律失常:自覺心慌氣短,大汗淋漓等。
(3)原來體力好,活動也正常,但突然出現明顯乏力,稍一活動即出現心慌,甚至難以忍受的胸悶、胸痛、氣短及出汗等症狀。
無症狀冠心病、不典型發作和無痛性心肌梗死
無症狀冠心病平素無自覺症狀,但可突然轉變為心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發生猝死。還有一部分冠心病患者發作時並無明顯心絞痛,而是伴有腹痛、牙痛、頸部及背部痛等易被人誤診的症狀。疼痛位於上腹部,容易被誤診為胃炎等。
還有一部分病人由於冠狀動脈的側支循環建立較好,或者病人的痛閾較高,已經發生心肌梗死了但自己卻感覺不到明顯的軀體不適,慢慢發展為心力衰竭,也有的病人突然發生猝死。
這類被稱為無痛性心肌梗死。臨床經驗表明,凡遇到下列情況時,應高度懷疑無痛性心肌梗死的存在。
(1)近期出現胸背部悶脹、氣短、腿足沉重和水腫。
(2)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氣短,不能平臥,咳嗽,咳白色黏痰或粉紅色泡沫痰。
(3)突然出現心慌、惡心、麵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涼。
(4)老年人突發的神誌不清或意識喪失。
(5)莫名的疲憊感。
由於心肌梗死的預後與疼痛的程度無關,並且無痛性心肌梗死好發於老年人,且就診晚,並發症多,易誤診漏診等原因,病死率反而高於有疼痛症狀者。因此,臨床上當遇到上述情況時,應及時做心電圖等相關檢查明確診斷。
2.心肌梗死的防與治中年人應該采取積極態度防治心肌梗死。這包括兩個層麵:一是在沒有發生心肌梗死之前采取正規的藥物和飲食預防冠心病發生或其發展。二是在發生了心肌梗死以後,為促進恢複和避免再次發生而采取積極的方法。沒有發生過心絞痛的中老年人應該特別珍惜,一定要時時注意生活的細節,防病於未然。要時時提防中老年人所麵臨的四大殺手:高壓殺手——高血壓;黏稠殺手——高脂血症;微笑殺手——抽煙喝酒;甜蜜殺手——糖尿病。而對付這四大殺手的方法,請參見本書相關章節。而那些不幸罹患了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的基礎上,日常保養需注意以下方麵。
(1)合理飲食:控製進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煙、酒,膳食應該是低鹽、低脂肪的清淡食品,要少吃多餐,少吃動物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食物。
(2)活動量:進入康複期後可適當進行康複鍛煉。活動量主要取決於病人自身的心功能狀況。如果心功能不算很差,日常活動還是不大受限的。如果心功能很差,就要盡量避免劇烈運動。
鍛煉過程中應注意是否有胸痛、心慌、呼吸困難等情況,一旦出現應停止活動,並及時就診。隨身常備硝酸甘油等擴張冠狀動脈的藥物,並定期門診、隨訪。
(3)心態平衡: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緊張、勞累、情緒激動、便秘、感染等。
(4)按醫囑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3.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又稱心功能不全。是指心髒不能排出足夠的血量,導致周圍組織灌注不足和肺循環及(或)體循環靜脈淤血,從而出現的一係列症狀和體征。心力衰竭按其發病過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按其臨床表現可分為左側心力衰竭、右側心力衰竭和全心力衰竭;按其發病機製可分為收縮功能障礙型心力衰竭和舒張功能障礙型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心髒的肌肉不能有效地將血液從心髒排出,而引起全身各個器官的缺血、淤血以及器官功能失調,這就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髒當時不能搏出同靜脈回流及身體組織代謝所需相稱的血液供應。往往由各種疾病引起心肌收縮力減弱,從而使心髒的排血量減少,不足以滿足機體的需要,並由此產生一係列症狀和體征。心瓣膜疾病、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內分泌疾患、細菌毒素、急性肺梗死、肺氣腫或其他慢性肺髒疾患等均可引起心髒病而產生心力衰竭的表現。妊娠、勞累、靜脈內大量補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髒的負擔,而誘發心力衰竭。其早期信號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