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胸部(1)(1 / 3)

第一節冠心病

近年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享受著豐盛的飲食和車船便利。吃得多動得少,人們的身體日漸“豐滿”起來。

與此同時,“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也悄悄地找上了門。

它們輕易地使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並麵臨隨時破裂或堵塞的危險。冠心病就是供應心髒血液的動脈(冠狀動脈)發生了這樣的病變造成的。冠心病的初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當冠狀動脈堵塞達到50%以上時患者可能出現心絞痛,當堵塞達到70%以上時,將出現明顯的心肌供血不足症狀。在突然發生冠狀動脈痙攣時會造成心肌急性缺血,持續時間稍長就會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目前,冠心病在我國的疾病譜中“名列前茅”。是美國十大死因排名第一的疾病。

醫學研究表明,此病是多因素共同導致的疾病,為多種因素作用於不同環節所致。這些因素被稱為易患因素,或稱危險因素,主要包括:

年齡: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後進展較快,心肌梗死與冠心病猝死的發病與年齡成正比。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性別:男性冠心病病死率明顯高於女性。但女性絕經期後,由於雌性激素水平明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導致女性冠心病發病率明顯上升。60歲以後,女性發病率與男性大致相同。

職業: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勞動者,壓力大的工作較易患病。

飲食:常進食較高熱量的飲食、較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者易患本病。食量大也易患本病,要控製冠心病的發病率,除了控製高脂飲食攝入外,也必須重視控製食量。

高血脂: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下降,易患本病。高血脂多由遺傳因素、脂肪攝入過多、或脂質代謝紊亂導致。

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約70%有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患本病者是血壓正常者的4倍。

吸煙:吸煙者與不吸煙者比較,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與每日吸煙的支數成正比。

肥胖:超標準體重者(超重10%為輕度、20%為中度、30%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向心性肥胖者具有更大的危險性。

糖尿病:糖尿病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有資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發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遺傳: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其罹患此病的機會大大增高。

在以上因素中,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是導致冠心病(以及腦血管病)的最危險因素。

肥胖與冠心病

肥胖增加冠心病發病風險是因為:

肥胖者體重增加,使心髒負荷和血壓均升高,從而增加心肌負擔;肥胖者多有高血脂和高血壓,而這兩者能促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並加快其惡化;肥胖者體內胰島素的生物作用降低,即這些人的機體對胰島素產生抵抗,為了維持血糖水平,胰腺就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導致高胰島素血症,最終導致機體血糖升高、血漿纖維蛋白原升高、HDL降低。

而胰島在長期的高負荷壓力下,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逐漸減弱以至衰竭,形成糖尿病。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纖維蛋白原血症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糖尿病與冠心病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紊亂性疾病,容易引起冠心病已被醫學界公認。糖尿病導致冠心病發病率增高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糖尿病容易引起血脂異常已被公認,而血脂異常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另外,糖尿病病人的機體對胰島素產生抵抗,為了保證血糖的水平正常,胰島B細胞必須分泌較正常人高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胰島素,形成了高胰島素血症,而胰島素本身也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等都可使血中胰島素水平提高,這就有可能進一步加重血管粥樣硬化。

更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是糖尿病患者並發冠心病時,冠心病臨床症狀出現的較遲或被掩蓋。因為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可累及神經係統的任何一部分,特別是神經末梢。當病人的神經末梢受損時,痛閾升高,即使發生了嚴重的心肌缺血,疼痛也較輕微而不典型,甚至沒有心絞痛症狀。無痛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科學地控製血糖,並定期到醫院檢查心髒,配合合理的膳食和體育鍛煉,以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