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材料都準備好後,接下來就進入了最重要的環節——造船。
因為這事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命,所以每一步我們都不敢大意。按照船長設想好的方案,我們找了一塊比較大的平地,先挑了十根小樹放平行放在地上,然後又挑了十根小樹交叉著壓在第一層樹上,這樣就組成了一個正方形的網格。然後我們又拿事先準備好的藤,非常認真地把每一個十字交叉點都結結實實地捆了起來。船長給我反複示範了幾次,並再三提醒我千萬不要捆得過緊或過鬆。我覺得這是件很容易的事,並沒太在意他的話。經過一上午的努力,我們終於做完了第一個木頭架。下午,我們又用同樣的辦法做成了第二個木頭架。
兩個木頭架做完後,我們把它扛到了一處比較平緩的沙灘上,然後扔到了海裏,再用一根藤拴在了附近的岩石上。我不明白船長這樣做是為什麼,但相信他這樣做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也沒好意思多問。
第二天上午,當我們把兩個木頭架子從海裏拉上來時,我竟然驚訝地發現,昨天我綁在木頭架子上的藤有些已完全經鬆開了,有些則直接從中間斷開了。我問船長為什麼會這樣,船長說:“藤和樹在海裏長時間浸泡過後都會彭脹,如果綁得太鬆,藤自己就鬆開了;如果綁得太緊,藤和樹同時膨脹,自然就把藤脹斷了。”
聽完船長的這番話,我才明白他昨天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我一定要按照他說的去捆綁。後來,船長又親自動手把那些鬆開的地方重新捆綁了一次。我站在一邊看著船長的一舉一動,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的生活經驗真是太豐富了,我簡直不敢想像,要是沒有他我獨自一人在這裏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果。
船長把所有斷裂、鬆動的地方都重新捆紮好後,又把木頭架子推到了海裏。到了晚上,我們又來看了一次,這次情況不錯,所有的藤都緊緊地捆在木頭架子上,沒有一處鬆動或斷裂。
第二天上午,我和船長把那幾十個椰子殼分批搬到了放木頭架了的沙灘上,然後把木頭架子從海裏拉上來,接下來就要正式開始造船了。
我們先把一塊木頭架子放在地上,然後再在上麵橫豎成行地擺了三十六個椰子殼。雖然椰子上的孔都被我們用木塞子塞住了,但為了保險起見,經驗豐富的船長還是把有孔的地方都朝上。這樣就能保證萬一木塞脫落了,海水也不會直接灌進椰子殼裏。
椰子殼擺好後,我們雙把另一塊木頭架子壓在了這一層椰子殼上。再後來就是用藤把上下兩層木頭架子捆紮好,當這兩層木頭架子捆緊後,放在兩層木頭架子中間的椰子殼也被牢牢地固定了,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船做好了。
船做好後,我們連片刻休息都顧不上,立即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把它推下了水,結果和我們所期望的一樣,它穩穩地浮在了水麵上。後來我們還爬到上麵試著坐了坐,發現它竟然十分地平穩。
船做完後,我們還給它取了一個很浪漫的名字--椰子船。不過船長提醒我,我們目前做完的隻是一個基礎,接下來還有許多細節要完善。
第二天,我們又在椰子船的一側豎著捆了兩根較粗的棍子,再在兩根棍子之間用藤捆了幾片新鮮的芭蕉葉,做成了一個簡易的風帆。當海麵上有風吹來時,船身就會順著風勢自動而快速地向前移動。
我和船長坐在上麵試了試,隻要風力稍大一點,椰子船就能在風中自動行走。但我們也發現了一個缺點,船在海麵上隻能隨著風亂跑,我們無法掌握它前進的方向。
有一次試船時,我們的船被一陣大風吹到了離岸五六十米遠的地方,當我們想靠岸時,才發現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後來我們不得不撕掉了芭蕉做的風帆,一人趴在椰子船的一側,把手伸到海裏使勁地劃,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回到了岸邊。於是,我們就打算再做兩把劃船用的槳。
說幹就幹,下午我們就到樹林裏燒倒了兩棵手腕一樣粗的小樹,去掉枝葉後做成了兩根木棍。然後又用尖石頭從大樹上扒了一些堅硬的樹皮綁在木棍的一端,做成了兩把簡易的船槳。
第二天,當我們再次駕船試航時,一人坐在船的一邊,互相配合著劃漿。椰子船果然比昨天要聽話多了,基本能按照我們意向前進或拐彎。但我和船長之間的配合還不太默契,如果要想在複雜多變的大海上熟練地駕馭這艘船,日後還要多加強訓練。
接下來的幾天裏,我們幾乎天天都劃著椰子船在附近的海麵上做著各種各樣的測試,並且根據測試的結果做了大量的改進。比如我們發現天睛或下雨時船上沒有遮風擋雨的地方,於是,我們就在椰子船上豎起了四根兩米多高的棍子,並用小樹枝夾著芭蕉葉做了一個頂棚。當天下雨或太陽太熱時,我們就把頂棚放在上麵,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暑遮雨的作用。要是趕上天氣狀況好,我們也可以把頂棚豎在船上,當作一麵大風帆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