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散思維的訓練
1.用發散思維進行創造性想象
2.運用發散思維進行各種聯想(相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等)
(1)相近聯想
①根的聯想
②綠
③一則廣告
④鶴
(2)相似聯想
①網(提示:由一張網聯想到法網)
②成長的生命(提示:由青果的生命聯想到青春的生命)
③牽牛花(提示:由牽牛花聯想到小喇叭)
(3)對比聯想
①老照片,新照片
②取長補短
③順耳與逆耳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中學生獨立分析能力的培養
1.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
教師要承認學生有發展的潛能,尊重青少年喜歡獨立思考的願望和需要,相信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憑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一些問題,取得多方麵的成功,這是有效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能力的基礎。
2.鼓勵指導學生不斷增進知識一是從宏觀的角度講,學生應多讀多看,拓展知識麵,豐富知識內涵,為提高獨立分析能力創造一個廣博的知識背景。因為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很大程度上製約著能力的發展。掌握的科學知識越多,知識的網絡化水平越高,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就越強;掌握的知識越深,理解得越透,分析問題就越全麵、越徹底。二是從微觀的角度講,教師應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內容指導學生做好知識鋪墊,為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創造條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學生具體知識背景的培養,他說:“教學大綱裏有一些最難的章節……有經驗的教師總是設法在學習這些章節之前、之後或者同時,讓學生閱讀一些科普書刊。學生還沒有學過量子理論的基本概念,還有許多不懂的東西,可是已經在讀有關這一問題的書,這點倒是沒有任何可怕的……在課堂上講解新教材以前就讓學生積累問題,這倒是教學論上很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3.貫徹“適當難度”觀點
我們通常說讓學生“蹦一蹦就能摘到果子”,隻有教學內容具備一定的難度,才能刺激大腦皮質的興奮,激發學生獨立分析的熱情和興趣。就中學生本身而言,由於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他們也希望在學習中麵對一些挑戰性的問題,關於“一定難度”與提高教學質量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正是在這個時候,當學生的頭腦需要思考、推論和研究的時候,他卻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務,教師想出各種巧妙的辦法,都是為了盡可能地減輕學生對掌握教材的困難,結果得出了一種很荒誕的情況,本是應該減輕學生腦力勞動的辦法,卻在實際上把學生教得不從事腦力勞動了。”
4.教學效果
單憑教師不行,單憑學生也不行,而必須調動師生兩個積極因素,即現代教學論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謂“越俎代庖”,就是教師違反了現代教學論的這一精髓,把本來應該讓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解決的問題,由教師包攬,致使學生始終處於被動接受地位,成為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嚴重桎梏。避免“越俎代庖”現象的發生,施教者應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加強對現代教學理論的學習研究。在重視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視發展學生能力;在重視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重視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施教者應善於學習,從中吸取營養,並把它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5.要注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誌、性格、氣質、興趣、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質可促進智力的發展,而不良品質可抑製智力的發展。獨立分析能力是一種複雜的腦力活動,而對一個問題從最初的困惑到最後解決,需要漫長而曲折的思維過程,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因此,中學生獨立分析能力的提高,還在於培養其敢於獨立分析的勇氣和興趣,鑄就百折不撓的意誌,樹立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麵起著關鍵的作用。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意誌毅力還有待磨礪,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挫折容易灰心。當學生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教師若能點撥指導、鼓勵期待,就會大大增加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力量,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推薦教師閱讀書目
陳吉明著:《創造力開發與實踐》[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張文新,穀傳華著:《創造力發展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二)問題思考
1.如何驗證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所運用分析問題的能力?
2.怎樣促進學生將學習的技巧方法在解決問題時有針對性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