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要求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閱讀提高發散思維方法的內容,請學生認真思考並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認識;或在班級內,請同學自由發言,分享自己對提高發散思維方法的認識。
2.討論結束後,請小組成員共同合作,結合發散思維方法的訓練部分,運用發散思維的方法,解決問題。此部分的意圖在於通過發散思維方法的練習,提高同學們對發散思維的認識,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進而有助於他們在分析問題時合理使用發散思維,增強麵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學生可對練習中的題目進行充分討論,由於是發散思維的訓練,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發散,善於發散,對於學生發散思維的結果要積極地進行解讀,增強學生學習發散思維的信心和興趣。
在討論結束後,也可以請同學們互相交流自己的學習感受,或選取有代表性的同學發言,談談對發散思維方法學習的體會。同學分享結束後,教師就上述活動及同學們的體驗作一個總結。
(三)“聚合思維利分析”策略教學建議
與發散思維相對應,聚合思維也是提高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向學生介紹聚合思維的含義以及提高聚合思維的幾個方法。再結合課中的相應練習,增強學生的聚合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同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就聚合思維的技巧和方法進行討論,加深他們對聚合思維的認識。因此,在本策略中,要注意與發散思維的區別,注意學生思維過程的轉換,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作為最終目標。
在此活動中,需要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
(1)我在解決問題時是如何使用聚合思維的?
(2)聚合思維的幾個主要方法是如何應用的?討論結束後,請每個小組派出一個代表,陳述本小組的觀點。在本課的幾次小組分享中,盡量讓組內的每位成員都有發言的機會。教師總結。
1.本課程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和實踐的積極性。分析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斷進行訓練和積累,掌握各種有助於分析問題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分析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將其應用於實踐,切實提高學生在麵對實際問題時分析問題的能力。
2.活動操作方式和調控:
(1)加強學生分析能力技巧的學習和訓練。
(2)討論時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在教學中,特別是思維的訓練中,貫徹積極心理學的思想。
(3)鼓勵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中有效運用分析方法。
(一)參考資料
發散思維的方法與訓練
一、發散思維的基本特征
1.創新性
發散思維打破了固定的思維模式,有目的、有條理、有步驟、有秩序地擴大思路,不斷突破,從多方麵達到開拓創新的目的。
2.變通性
變通性是指發散的靈活性——不拘一格,靈活多變。
3.多向性
這是指發散的多維度、多層次。思維在頭腦裏是可以發散的,它像一束光源向四麵八方輻射,當思維縱橫交錯時,思路就縱橫擴散。
二、培養發散思維的措施
(一)具體的途徑:發散思維的兩翼——想象和聯想發散思維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它借助想象和聯想,可以靈活、迅速地產生多種多樣的想法,思路向四麵八方展開,有目的地求新求異。
(二)實現的方法
1.想象——視通萬裏,思接千載
(1)懸念可以促進想象
有意把引人入勝的故事講到一半時,戛然而止,讓學生想象。
(2)看圖說話
教師描出一幅圖,通過觀察,讓學生想象。
(3)補上結尾教師從課文中,更換條件,讓學生通過想象完成結尾。如“井底之蛙”這個成語,如果井底之蛙被人撈出井之後,它將怎樣?
2.聯想——聯類無窮,觸類旁通合理的聯想,能夠跨越時空、擴大思路、聯類無窮、開拓新異的境界。但聯想思考也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它是建立在邏輯思維之上的正確想象的必然結果。聯想思考要遵守三條守則:一是接近才能聯想,即聯想的事物之間必須有某些方麵的接近處與聯係,能在時間或空間上使人腦與外界刺激聯係起來。二是有相似才能聯想,即聯想事物對大腦產生刺激後,大腦能很快作出反應,去想起與同一刺激或環境相似的經驗。三是有對比才能聯想,即大腦能想起與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經驗。運用聯想要合理、自然,關鍵在於準確而巧妙的捕捉聯係點。準確指兩事物之間必須要有連接的溝通點,這個溝通點可以是相近、相似、相關、相對、相反,或者是相通,但絕對不能有勉強之感。